积极争取省外企业在闽设立总部机构、地区总部机构或职能型总部机构,着力争取闽资为主的民营企业总部回归和台资总部企业入驻
连日来,福建晋江滨江一带的施工场景热度逼人。目前,东海、城东、江南和晋江江滨四大片区总部经济区的总部大楼项目进入施工收尾高峰期。不久,这里将崛起泉州第一个总部经济区。
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去年生产总值3600多亿元,居海西20城之首。而总部经济发展滞后,成为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为加快福建省总部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按照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壮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大力引进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循序渐进与创新突破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近日正式出台。由此奏响了福建发展总部经济的序曲。
新政出台 三大举措吸引总部入闽
记者注意到,该《意见》明确提出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尤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国际会展等服务业总部企业。具体措施,一是积极争取省外企业在闽设立总部机构、地区总部机构或职能型总部机构,着力争取闽资为主民营企业总部回归和台资总部企业入驻。二是积极扶持省内现有总部企业发展。三是积极引导总部在省外的企业在闽新设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将已在闽设立的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
该《意见》要求各地积极争取引进总部企业,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引进总部企业的对象、类型,给予开办补助、办公用房补助、经营贡献奖励、规费减免或返还以及人才激励;积极扶持省内现有总部企业发展,支持建设总部大楼,给予经营贡献奖励和人才激励,鼓励本地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将总部建在福建;积极引导省外企业在闽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给予经营贡献奖励和规费减免或返还,引导总部在省外的企业,实现“母子”公司制;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为总部企业提供更便捷服务。
拆除短板 让在闽企业把根留住
据了解,加快构建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福建,总部经济不容乐观。
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因为紧紧抓住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台湾、香港等地向大陆沿海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借助侨乡优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福建和全国其他沿海地区一样,区域产业价值链虽渐成雏形,但大部分均位于产业价值链底端。
另一方面,福建企业已经开始新一轮产业转移,一是选择中西部等地“中进”,目的是追求劳动力、水电和土地等方面的较低成本,广办分厂,“借地养鸡”;二是民间富余资本在福建暂时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到外地“借鸡生蛋”,全国“广进”,哪里能发展就将触角伸向哪里;三是福建本土企业到外省大中城市开办分公司或设立设计、研发、商务和品牌中心,只把低附加值的生产中心留在福建。
据不完全统计,在外省经商的闽籍企业人数约400万人,累计投资规模达上万亿元,兴办企业近20万家。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河南为例,仅2007年到2009年,闽商在河南的投资项目就有560多个,投资额达840多亿元。特别是2009年底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主政河南后,河南省更是加大了对福建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导致大量闽商集体“出走”河南。据河南省福建商会筹备组统计,目前在豫“淘金”的闽商近百万。除了大部分垄断行业外,闽商已经渗透到河南的各个行业,如房地产、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鞋业、酒店、汽配、建材等。单单在河南的农业大县临颍,就集中了福建福源、福建亲亲、福建巧巧等30多家知名闽商食品企业。分析人士称,伴随着近年来一批福建知名民营企业的成长、上市和产业扩张步伐,其高附加值的延伸产业从生产源头的福建剥离的趋势将进一步凸现。
今年7月29日,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推出“2011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福建厦门和福州分别名列第13和21名。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可谓一枝独秀,但在全国排名并不明显,位于第三能级方阵,且在商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方面排名靠后。屈居第21位的福建省会福州,在沿海城市中明显落后,与大多数内地城市一起被划入第四能级方阵。
“支持在闽企业把根留住、做大做强,支持在外闽商回归创业、建设福建!”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8月21日在泉州石狮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零距离,共商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计策,并对上述《意见》内涵进行了现场解读。据了解,当时与会的30位民营企业家联合发出倡议:把企业总部机构、地区总部机构或职能型总部机构设在福建省内,总部在省外的企业回归省内新设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将已在省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改制为子公司,要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做贡献、建新功。石狮纺织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衍筑当场表示,他将把自己的企业研发总部迁回石狮。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许连捷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经营贡献的奖励,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减少内耗
投资5000万美元的澳大利亚郑和国际金融总部大楼、投资30亿元的世界闽商大厦、投资1.58亿元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注资6亿元的深圳航空公司、投资1.6亿元的福建永福集团等大型企业总部,以及国航远洋、荣泰物流、香港诚豪集团、香港圣力集团等知名企业……目前一连串大型企业宣布在福州建设新总部。
而在厦门观音山总部商务区内,密布着30多栋企业总部大楼,来自泉州的知名民营企业就达28栋之多。有消息称,在泉州辖区的县级南安市,不少水暖卫浴龙头企业也在谋划将集体把企业总部、研发和营销中心迁往厦门,有的已经在厦门买地开建总部大楼。这一现象曾引起福建省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指出要防止泉州由民营企业总部中心,变为加工环节的“血汗工厂”。泉州市为此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划东海组团总部经济区,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推出多项优惠措施,全力支持大企业把总部留在泉州、泉州籍企业将总部迁回泉州。
据了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内经济出现新的格局,福建处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之间受到“南北夹击”,以及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使区域产业经济面临潜在危机。为启动新的经济引擎,近年来,福州、厦门、泉州等福建重点城市,包括莆田、三明等中小城市,相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规划和构想。福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城市在同质化竞争。
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表示,这些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在竞争中这些城市之间要找准各自的定位。这些城市各有特色,各有发展重点,在发展总部方面,可以针对各自的优势,发展相应的总部。例如,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可以把一些国有大企业总部安置在福州;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有良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服务,可以吸引国际化的企业聚集。如果这样安排,两地之间将达到双赢互利的效果。举例来说,在广东省,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很好,但工业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深圳则恰恰相反,工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广州,但第三产业较差。这样,两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引进总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福建省经贸委相关官员表示,省内各城市应该互相协作,共同去吸引更多省外企业的总部入驻,特别是闽籍企业。而如何消除“外患”,巧妙地实现同全国其他地区既竞争又合作,以维护并促进福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让福建企业“把根留住”,将考验地方政府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