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或许会夸央行是个聪明的好孩子。这次悄然出台的存款准备金并轨方案,非但没有引起社会误解,反而引来一片赞誉声。
就在大家以为央行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时,央行一份下发给各家银行的意外通知昭示,未来6个月央行资金量将冻结8000亿-9000亿,央行收紧“流动性”的决心可见一斑。
但央行高明之处在于不是一刀切,而是分阶段分步到位,娴熟且有针对性的“抽血”。
业界原本以为,央行下半年惟有靠足够大规模的央票去对冲新增外汇占款,包括可能加息;新公布的银行代客结汇数据显示,热钱仍呈流入趋势;诸如美国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预期渐强;未来资金流入压力不小。孰料,新举措在未来半年之内将“冻结”银行约9000亿的资金,换言之,此举对冲流动性可以管用半年。一定程度上,亦起到了政策替代作用。
此举措更昭示央行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力度;央行要把那些由保证金衍生出来的“空转资金”装进池子里。
情况是这样:流动性紧张,导致旨在融资的企业开具承兑汇票的意愿增强;开承兑汇票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短期融资手段;而通过保证金开出票据、通过票据直接融资(理财)、再通过融到的资金发放体制外的贷款变成“社会融资总额”中的一个部分。保证金存款甚至是中小银行存款的重要来源,且此举不在信贷监管之列,可引发脱媒、降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更是孳生风险的源头。
于是,多数观点认为,存款准备金并轨乃正常政策调整,利于健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控功能;否则,若保证金存款不纳入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流动性管理恐会有漏洞。也因此,尽管目前银行资金面普遍紧张,但新政还是意外出台了。
逻辑上,如果单从数量角度看,现在必须控制货币投放总量,特别是M0(流通中的货币)的部分;不然基本货币过多,无法有效对冲通胀风险。毕竟央行的首要责任便是防通胀和信贷过度扩张。
但现实未必如此。目前资产价格已经极度扭曲,资本非正常化涌入民间借贷渠道,或许因为有了过桥资金的巨大需求才有了高利贷的疯狂;在过桥资金中,有不少与“拿地”和“捂盘”相关。如此投资行为,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等,已不单是货币政策方法的问题了。
有人想过,明年春节(1月23日)前期,中小企业再度需求大量资金之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吗?是的,流动性绷紧,最先倒的或是生产企业;其次是谁呢?“捂地”和“捂盘”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地产商也许能“扛”到最后,就看谁先“投降”。
控制流动性管理办法其实是多元的。显而易见,简单的金融政策调控已不够用了,为何不动用税收政策呢?财税政策与货币政策“双轮驱动”方能标本兼治。
没错,现在到南方福建等地,你会发现那里的空气忽然好很多,因不少传统生产企业停工了。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落后和产业升级仍进展缓慢,节能减排呈恶化的趋势。
也许,央行可以顺利完成其能力范围的对冲通胀之任务,包括避免信贷过度扩张;但可能是“头疼医头”之策;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只是“头部”,身体的其他部位亦出现了“病灶”,需要其他部委出台配套政策。
如学者所言,未来20年间,经过结构性通胀或人民币升值,中国上升的非贸易物品价格会向香港和美国趋同;重要的是,因通胀和货币升值会造成价格扭曲、对经济的冲击和收入的重新分配;政策制定有必要运用适当的政策组合以减轻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断层。
央行“头疼医头”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