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创意产业会是灵丹妙药吗?


  尽管还没有立春,庭院里的腊梅已经在含苞欲放了。腊梅含苞时,绿叶的边缘最嫩;一对画眉翩跹枝头,艳丽的雄鸟一边咀嚼,一边反哺害羞的另一位……这样的场景如果被赏雪的孩子用数码相机摄下并送去邮局,能否印成明信片加以发行呢?这在10年前的上海是天方夜谭,但在10年前的东京已经普遍实施了。那年元旦,笔者收到来自东京的明信片,封面是日本传统的婚礼照;仔细一看是新娘的落款,原来是友人千里之外的告知。这一形式,东京邮局称之为个性化服务;明信片印制含日本国内邮资的收费约为一张10元人民币,这在东京是新婚夫妇都能接受的价格。当时的东京,还没有“创意”的概念。而今天的上海,“创意”已经成为公共常识。

  然而,面对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创意到底能怎样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创意产业又如何改进我们的发展形态呢?带着疑问,笔者最近走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该中心系我国著名创意产业经济学学科基地,由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先生创办。笔者走访期间,厉无畏先生和创意产业经济学学科负责人王如忠、王慧敏等专家学者给了我耐心的解答,不仅收获颇丰,也使笔者对未来创意产业的中国化之路充满了信心。

  创意产业:对传统工业增长模式的扬弃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创意”从概念到实践、从西方到中国,走过了不断清晰自我的蹒跚之路。这一阶段的创意产业,逐渐介入中国经济的发展轨道,可以说既是开放的中国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最新经典,也是中国城市、中国制造谋求创新与转型的最初探索。那时,西方世界逐步从“制造”向“创造”渐次转移,在这一过程中,老牌经济强国的独特文化以及个人创造力,亦即“创意”与产业紧密结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意”也由此成为风靡世界的产业新概念。经过这个十年的发展,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阶段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

  王慧敏研究员告诉笔者: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是英国人提出的,当时曾经领工业化风气之先的英国制造业实际上已经处在衰落的萌芽状态中;像曼彻斯特、利物浦、伦敦这样的老工业城市和著名港口城市,如果不在产业转型方面取得突破,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和商务成本的攀升,在国际经济新一轮分工中被“边缘化”是迟早的事。1997年,也就是英国不得不将香港主权回归中国的那一年,时任首相的布莱尔首次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英国政府也最早将“创造性”概念引入文化政策文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写入“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2001年3月13日,英国国家广播公司首次推出“创意产业带动有关英国经济复兴”的专题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欧洲,德国人最早接受了英国人的理念,并且运用到曾经的煤钢重镇鲁尔老城的改造中。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的观点,“核心创意产业”共有15类,其中文化占据其中的13项。它们分别是: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品和文物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音乐、表演艺术(戏剧/歌剧/舞蹈/芭蕾)、出版、玩具、电子游戏、广播与电视和电视游戏。其余2项属于科技:研发和软件。霍金斯曾经指出,创意产业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经济。后来在发展中,德国人不仅将这些知识业务成功地产业化,改变了自身单纯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又逐渐将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城市元素纳入了创意产业领域。

  就在德国人开始大力改造鲁尔老城不久,中国人也意识到了传统工业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刚刚过去的十年,中国政府曾经分几批公布了200座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录,并且力图改变其产业结构。这些城市主要在北方,如华北的大同、东北的大庆、中原的鹤壁等。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阶段的上世纪最后20年,这些人口约在200万左右的中等规模城市,无不为中国工业和中国社会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工业血液”、“工业原料”和社会生活成本,贡献巨大、消耗巨大。然而,科研投入不足、社会事业滞后、环境问题突出、资源性产品的性价比逐步下降等难题,也在困扰着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选择。资源预测显示,如果不更新产业发展思路和现有生产方式:大同原煤和大庆原油将在2030年左右消耗殆尽;鹤壁等城市老城区的社会问题将积重难返。而在上海等中国南方的经济发达城市,厉无畏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也发现重工业在这里也部分失去了原先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土地、工资、交易、信息等商务成本要素的上涨,也使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传统工业强项有可能陷入衰退困境。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新产业要素的注入,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时,创意产业理论的中国化及其运用,对上海等中国城市经济的品质提升起到了催化剂般的作用。

  城市重塑:智库型创意产业研究的探索

  在当今中国,成为一流智库成员而服务于政府决策和社会实践,是很多经济学家的理想。而转型时代的中国经济,也给了智库及其成员自身发展的极大空间。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课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所无法解释和解答的,我们需要自己的理论和可检验的实践操作来丰富自己的信心元素和EM-BA案例。这方面,厉无畏先生和他的同事们作出了大胆探索;也得到了决策者和实践者的积极肯定。

  如去年末,上海社科院先后收到了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寄来的感谢信,感谢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团队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积极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诸暨,是位于浙江中部地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就是当地群众的骄傲。然而,西施及其传说能产业化吗?当地政府一度设立了“西施文化节”,力图以历史文化名片来打动企业界、投资者和旅游者;但以笔者曾经的调研,效果并不理想。毕竟,西施的年代过于遥远,和现代生活与市场消费缺乏关联;而西施的传说和杨贵妃的故事相比又明显单薄,因此“西施文化节”这个框,需要有更充实的内容加以填补。转机是在2009年,当时,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接受了诸暨市政府的委托,展开了“诸暨珍珠产业文化创意发展规划课题”的调研。项目小组立足诸暨的转型发展,通过整合诸暨的自然、经济、文化社会资源,挖掘诸暨珍珠产业的核心文化内涵,建立诸暨珍珠产业的文化创意价值体系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为树立诸暨城市的区域品牌,带动诸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整体操作方案。这一方案,揭示了美人与首饰、珍珠与养生、时尚与健康之间的产业关联,捕捉到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为今用、厚今薄古”的消费潜力,打通了历史文化资源和新兴产业投资之间的链接渠道。其研究成果,对于当地谋划珍珠产业的未来发展、企业成长和促进珍珠产业创意化、品牌化,具备了点石成金的意义。如今,珍珠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就业和税收贡献极大;每年“珍珠创意文化节”和“西施文化节”同时举办,也相得益彰地刺激了旅游与会展业的发展。

  而在上海,创意活动更加频繁也更加有效,智库的作用也更加显现。王如忠研究员告诉笔者:创意产业研究中心近年的一大特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智库的实力和优势,努力为各地各级政府做好创意产业政策设计和决策咨询工作。如中心牵头承接了 《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还接受了江西、浙江、湖北、河南、河北、贵州等省有关政府委托的创意产业规划研究项目,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好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写进了当地的“十二五”规划,不少决策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通过决策咨询项目,使得科研成果与经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深化了学术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使得科研人员能够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因而也提升了他们通过创意和智慧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有意思的是,中心的研究得到了许多企业认同和支持,从而使咨询策划项目更有实效。比如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的许多会员企业经常跟踪中心的学术推广活动和研究项目,当中心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或完成规划课题或项目策划后,他们就及时跟进投资,从而使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都获得实惠。

  在实践出真知的同时,理论创新也同样重要。上海不仅仅拥有新天地和石库门这样重塑城市的创意经典,每年还举办“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论坛,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作为上海创意产业协会的发起人及常务理事单位之一,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也每年参与论坛的筹备工作,并承办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会刊——《创意产业》的编辑、出版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创意产业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领军人物,厉无畏研究员撰写的《创意改变中国》自2009年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目前已成为全国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的指定参考用书,首版至今已经6次印刷。同时,该书的韩文版2010年年初已经在韩国正式出版上市,日文版和英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也在推进之中。可以说,上海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意论坛和理论创新,为中国创意产业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为今后中国创意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改变世界:从创意产业迈向创意经济

  毫无疑问,创意产业是新十年的朝阳产业。

  在欧洲,英国首相战略小组就曾经指出,以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英国还举办一年一度的伦敦设计节,创意产业事实上已经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如英国谢菲尔德市的文化产业区,以产业集聚的“族群效果”为主,在它的火车站对面,有一个很大的文化产业园,它包括了31栋文化类和创意类的建筑,如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学区、图书馆、BBC电台、艺术家村、油画陈列馆、创业投资机构、版权中介公司、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

  在亚洲,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新加坡注重包括传媒、设计和艺术三部分的创意产业开发,职业学校和高校直接加大了对创意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投入力度。据2002年统计数字,新加坡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的规模,而且最近数年创意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和总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新加坡政府计划到2012年将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并且努力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也力图在亚洲“四小龙”的转型发展中谋得先机。

  在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美国社会已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在他看来创意阶层包括一个“超级创意核心”,这个核心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或新的创造性内容”。除了这个核心,创意阶层还包括 “更广泛的群体,即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

  在中国,经营性图书、音像出版单位已经基本完成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完成转制,10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组建,45家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在2012年上半年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的积累,未来十年的创意产业完全能够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支柱产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厉无畏先生这样对笔者解答: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产业自身产量要占到经济总量的5%以上,另一方面作为支柱产业,必须要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创意产业也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如何将其他产业的发展融入到创意产业发展之中也是不能回避的课题。厉无畏提出,完全可以就旅游、农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率先进行探索。如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瓜果,有的种在墙上,有的养在水里,甚至可以写字作画的蔬菜,这些作为创意农业的一种外在形式,应该引起各方关注。而通过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可为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厉无畏还指出——“十二五”期间,正是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进行整合的好时机。应该积极地对国家文化资源作全面分析、全面调研,鼓励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融合、兼并、重组,对创意产业优势领域进行选择,培植主导产业。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停留在产业层面的,第二阶段是经济层面的,第三阶段是社会层面的。目前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还停留在第一阶段,未来十年的目标理应是上升为第二层面,那时,创意产业也会向创意经济靠拢,打破现有边界的模式。而对于未来,厉无畏用四句话表达了个人对于创意产业的信心:汇聚创意资源,拓宽创意空间,展示创意成果,共享创意生活。他坚信在后世博时代,随着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打破行业领域的划分,促进多行业多层次共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