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创新启示录


  2010年12月22日,美国 某周刊(Newsweek)网站发布全球十大创新公司,中国海尔成功入围。海尔是一家“创新”型公司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海尔就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是本年度的一大关键词,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步步逼近之下,“创新”更是显得炙手可热。但创新绝非是无目的的创新。本次海尔取得的成就,足以说明“创新”在企业进程中的作用,更为中国的企业在“创新”之路上提供了借鉴。

  凭啥入围

  某周刊在评价这十家创新公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让(消费者)整个购物体验值得回味。

  笔者认为,让购物体验值得回味的根本,在于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是整个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大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碎片化对企业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先造产品再找用户的时代正在渐渐消退,向先创造用户再制造产品的方向改变,以企业为中心的经营方式也随之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企业要如何才能做到“以用户为中心”?需要创新。

  网站这样评价海尔:海尔没有用创新去提供廉价的小冰箱、微波炉和空调,而是依靠创新来满足二十多岁现代都市人的各种需求,并几乎控制了酒柜、便携式洗衣机和台面洗碗机市场。其啤酒机市场份额增长,价格也并不便宜,似乎是针对特定人群设计的。

  对于很多的国内消费者来讲,对海尔的联想更多是冰箱与洗衣机,其实,在海尔高举民族大旗进军国际市场之中,在沿续一贯的产品高端化同时,并成功走出了产品差异化之路。而海尔产品差异化成功的保证,是以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需求开始的,借助全球智慧为己所用的全球一体化的设计研发管理模式。

  在笔者看来,全球一体化的设计研发管理模式是海尔本次入围全球十大创新企业的关键,而“从用户需求出发”这一出发点则是入围之保证,从用户需求出发,也让海尔探寻出了中国企业成功的商业模式。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在管理上一直存在对管理工具过分信赖与追求的硬伤,造成中国的企业在管理上以职务论权力,而这种权力与用户不沾边。海尔“以用户需求出发”的管理模式,成功地将权力与用户相结合,使权力成为一个空间,一个能为用户创造需求、创造价值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生成,使所有的权力、义务和利益都与消费者挂钩,也就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大家相互间没有博弈,都是为了创造自己的利益跟自己博弈。这也就是企业管理应顺应客户战略制胜之道,而企业则实现了“道义上的成长”。

  借鉴海尔

  创新成就了海尔。创新也是中国企业最应学习与改进的着力点,更是“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手段。而创新下的海尔,也给了中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化之路上很多借鉴。

  创新从用户需求出发。企业以何创新?又如何创新?海尔已经给出了答案。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创新,对消费者来讲,实现的是与企业的产品零距离接触,对企业来讲,实现的是与消费者需求零距离对接。海尔以用户需求出发而创新,针对不同地域的消费者设计生产不同的产品,让产品真正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同时,实现了企业及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这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所没有做到,并急需改进的内容。

  创新要从管理入手。从消费者处得到产品研发的出发点,但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还是企业,在笔者看来,企业只有具有一流的管理才能打造一流产品,从海尔案例分析可以得出,海尔就是以管理创新入手打造出了一流的产品。管理不可避免存在分权,但在如何分权上,海尔给出了不同答案,即以“为消费者创造的需求量”为衡量标准界定权力的大小。这使得海尔能够调动每个人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积极性,使企业的每个员工参与到为用户创造价值中来。

  中国的白色家电产品在全球产量当中占40.5%,但是中国品牌在海外占比只有2.9%,换句话说,在海外每100台有品牌的白色家电里只有不到3台是中国的品牌,其中海尔占了2.6%,这相当于占了中国品牌当中的86.5%,也就是说,在海外每10台中国品牌的白色家电中8台以上是海尔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数据,是海尔创新之下的成果。

  海尔的目标是要为全球用户不断创新,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先行者,成为真正的世界品牌。不断为消费者需求而创新,是海尔成为世界品牌这一目标的杀手锏,而一直在为进军国际市场而言的中国品牌,是否找到了助力目标的加速器?海尔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