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市场的对接


  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文化服务业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这种战略机遇期我们可以从七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去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今年又有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出台。第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文化业发展空间。我们做过测算,一个城市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是农民的四倍左右。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刺激文化服务需求的增加。我们都知道人的消费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和发展。当你的收入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主要用于享受和发展。文化这个元素很显然是属于享受和发展的范畴。第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文化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方特欢乐世界既是文化项目又是旅游项目,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同。近几年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跨区域消费异地文化的时候,交通运输这样的基础设施就很重要。第五,我国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必须有文化服务业的支撑。例如,没有品牌、没有设计、没有标准难以成为文化强国,品牌、设计、标准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文化。第六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文化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外部环境。文化走出去也好、引进来也好,都是入世以后这些年发生的,文化是服务贸易领域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版权是美国服务贸易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之一,这方面我们是非常薄弱的。第七,走低碳经济之道路为文化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文化相对来讲资源占用、耗费都是比较少的,所以他是服务业当中的绿色服务业。

  上面讲的是机遇,下面第二个问题谈挑战。我们也要看到文化服务业发展当中面临的挑战,我把它概括为六个领域。

  第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严重地制约了低收入阶层对文化服务的消费。比如大家都可能愿意去高雅的场所,好像大剧院这样的高端文化产业,都想去品味一下,但是没有钱你进不去。王菲在北京开演唱会,整个首体都堵塞不通,最高票价两千多,黄牛党炒到四千多一张还买不到。大家都愿意消费王菲的演唱事业,但是你没有钱,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支付。

  第二,体制改革比较滞后。

  第三,国际代工模式短时期难以改变。比如设计,我认为是一种文化。但是做国际代工,只需要你组装不需要你设计。像汽车一样,不需要汽车文化来推动发展,在中国找不到太多的市场需求。所以文化产业要发展,一定要把产业链拉长。

  第四,部分地区认识不足。

  第五,出现了同构化。同构化最主要是景观,我最近几年发现地方政府对景观非常重视。比如深圳世界之窗很有特色,但是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模仿他就不见得有市场,所以同构化是有问题的。

  第六,服务业统计等基础工作一直较薄弱,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服务业核算处室,导致了文化服务业界定不明、家底不清。中国文化产业没有人说得清楚,文化产业的外延到底怎么样,统计局没有明确的数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第三个问题是文化产业建立、层次和分类。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的体现。我还有一种观点,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分另外一个城市,是一个民族区分另外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GDP区分不了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差别,大家都在创造GDP,但是文化不一样,中国跟美国不一样,美国跟巴西不一样,巴西跟中国又不一样,所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第四什么是文化产业,它的层次和分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文化产业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新闻、出版、版权、广播电视电影、文艺、艺术,这是核心层。第二是外围城,外围城多少带有一点颜色,这个核心层是与生俱有,外围城是衍生出来的,包括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其他文化服务。第三相关城,那么包括文化用品与设备的生产及销售,大概这三个领域都属于文化。

  第五,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我个人觉得除了深化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以外,主要就是跟资本和科技这两大要素的对接,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它无非是三大要素来推动,劳动、资本、技术,这个文化也不例外,而且文化更加特殊,特别跟资本这个对接更加特殊,因为今年我老被工行北京分行叫去,他们老跟我讨论,因为北京大家知道服务业占73%,现在工行信贷结构要变化,他在北京找不到制造业,因为工行原来主要跟制造业流动资金,现在北京制造业几乎没有了,首钢都搬迁了,他就要优化结构要瞄准服务业,但是他要往哪方面贷款他们很苦恼。首先我讲文化要与科技对接,我觉得世博会的开闭幕都是,体育会展业也是文化业,把它称为一个文化的盛宴,不管开闭幕式都是文化盛宴,奥运会、世博会,这个世博的开闭幕会的盛宴,与其说他是艺术,不如说是科技。张艺谋肯定有很高的艺术涵养,他的开闭幕式,但是如果失去了灯光、音响、信息这样的视觉艺术,开闭幕式肯定不好看,因为那个大家看不懂,历史太沉重,他实际上是视觉艺术。包括好莱坞大片,好莱坞大片两个含义,一个是高成本制作,一个是高科技制作,这才叫做大片。我们现在年轻人消费的文化,基本上都是高新技术服务渗透的,或者支撑的文化,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数字内容、数字出版、新媒体、创意产品的营销和制作,高科技的演示制作服务等等都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结果。而且我提出一个观点,这种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才能够实现我们价值的创造当中必须遵循的空间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首先我们看空间链,空间链是讲文化的辐射力,张家港的文化辐射到上海,上海文化辐射到张家港,他靠什么来辐射?靠高科技。高科技能够实现及时的辐射,我在这里讲如果有远程卫星的话,可能把我讲的内容辐射做一种远程教育。很显然是一个价值的跨越空间来实现,这种文化的价值跨越空间来实现借助的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第二产业链,过去的文化产业链很短,演员在这里唱戏,你买了门票,他的价值就是门票的价值。但是现在不一样,这个演唱会上把产业链延长得很长很长,王菲的演唱会她不仅仅是门票收入,一定有很多衍生产品,借助高科技和新的商业模式,很多衍生产品来把王菲演唱会的价值链要拉长和延伸。

  第三要深度地挖掘价值。很多文艺产品都是靠高科技深度挖掘,提升附加值。

  那么如何来实现文化与高科技的对接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对策:

  第一要培育龙头企业,因为只有大型的龙头企业他才有这样的能力、动力去主动地对接科技进步。技术是有成本的,是有风险的,大企业才有这个能力抵御风险,来承受成本。

  第二从科技进步角度来讲,我们文化产业需要的科技进步是什么呢?互联网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第三从宏观政策这个层面来讲,我们主张文化产业领域当中的高技术文化产业要跟科技部去对接一下,要得到认定和同等享受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包括折旧、税收抵免,税收优惠、产业资金引导等等。我们主张把高科技的文化产业要视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三个问题谈谈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最难的一个命题就是融资难,我也问过北京工商银行信贷部的,他们说有几个导演是可以获得贷款的,比如冯小刚、张艺谋等等。但是拍电影有风险,票房不知道,而且拍电影的抵押物不值钱,所以银行的运作是不愿意给拍电影的人贷款,愿意给制造业贷款。因为有厂房有设备,所以文化产业最大的难是融资难。

  那么我们实现这种对接,实际上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一些理念--文化不是GDP,文化不是财富。要让我们资金的供应方认识到一个问题---文化也是财富,文化也是GDP,甚至文化能带来很高附加值的GDP。比如现在又在拍《非诚勿扰二》你说他不是绿色GDP吗?他不是一个附加值很高的GDP吗?所以我们要跟融资部门讲清楚这个道理,文化产业要是能选准市场的话,他同样是GDP。

  第四个问题,文化与资本对接的策略。我这里主要讲两个原则性的意见建议。

  第一,要尽快建立适应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和扶植力度。我们主张要设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国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科技部曾经搞过创投,那是针对高新技术而言的。实际上我刚才讲了很多高新技术都在文化领域里面同样能够得到体现,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一样可以设立风投创投。像华谊兄弟一样是创业板上市的,所以要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

  第二,加快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速度,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我昨晚特意查了一个资料,到2010年4月份为止,我们在境内的A股市场上市的文化产业公司大概十六家,十六家占到全部上市公司不到10%,市值不到上市公司总市值的6%,所以应该说差距很大,但是潜力也很大,下一步怎么做呢?我这里有四个小的建议:

  第一,要支持处于成熟期,经营比较稳健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我昨天看了材料,像湖南出版集团是最近准备在申请上市了。

  第二,要鼓励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的增发,定向增发,再融资进行并购重组。

  第三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并探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合作机制。

  另外一个是债券融资,资本市场不光包括股票市场还包括债券市场,也可以通过发公司债的方式帮助文化产业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