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出国门留学,能坐在家里“旁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知名教授的课程,也是人生一件快事。2010年的教育领域,边上班边“淘课”成上海白领新时尚。这些追看国外名校名师网络公开课的上海“旁听生”,大多经历了“‘逃’课是一门必修课”的中国大学教育,如今,他们却不为学分、不为文凭,却以追看美剧般的热情,追看国外名校课程。这些课让他们醍醐灌顶:原来深邃的哲学问题也可以这么妙趣横生!他们想大声疾呼:什么时候也能看到中国高水准的网课?(《新闻晨报》12月28日)
什么时候也能看到中国高水准的网课?我想,这是中国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声。早在近10年前,我国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时,其实就已经有了公开课程的教育理念。对于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有如下明确要求,“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到2010年,我国建设了4000门国家精品课程,这还不包括各地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
这是多么庞大的课程资源。如果按照当初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这些课程都应该上网,向公众免费开放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已经上网的课程,大多只有教育网和校园网用户,经注册之后才能收看;而且,这些上网的课程,维护、更新很不及时,有一些2003、2004年度的精品课程,现在能点击的视频,还是当年的版本,内容显然过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精品课程根本就没有上网,在网上或能找到相关介绍页面,却难寻视频踪影,据说,这是因为有的老师,担心资源“被共享”。
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已经上网、维护、更新也及时的开放课程,在其所允许访问的用户范围内,受欢迎程度,也远不及国外名校公开课程。这就是课程本身的问题了。近年来,精品课程在高校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其对课程质量的提高作用并不突出,反而,带来新的问题,其一,精品课程成为本科、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成果”,一些学校把本就不多的教育资源,重点投向少数课程,以打造精品课程,这造成其他课程质量的下降;其二,精品课程的申报,受到严重的教育行政化影响,与学术课题申报类似,一些多年未上本科生课的校级领导、知名教授,成为申报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以提高申报命中率,这样的精品课程,引导大家关注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怎样真正认真上好课;其三,与其他课程一样,不少精品课程并没有多少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的教育自主权还是十分有限,这与国外名校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有天壤之别。
其实,网络课堂受欢迎的程度,不过是现实大学课堂情形的写照。在我国985高校、211院校中,有调查显示,就是公认最受学生欢迎的课,能保证一直有70%的学生出勤率,就已经很不错了。更普遍的情形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少教师让学生来上课的法宝,只有堂堂课点名。在一门课要求考勤,与考试成绩挂钩,影响学位证书的情况下,尚且这么不受待见,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不点名、不考试,怎么可能吸引学生呢?
从根本上说,我国大学教育,必须先做好基本的工作,这就是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引导教师投入精力关注基本的本科教育,给予教师教育自主权,而不是让大学办学围着论文、经费、专利、成果等办学政绩转。只有重视了现实中的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推进上网免费公开,才可能有好的效果。事实上,如果大学重视人才培养,是会穷尽所有办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的,认真投入推进开放课程,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那个时候,高水准的网课自然会出现。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中国高水准的网课?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