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邓小平亲自倡导并积极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一个历史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前些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竭尽全力去搞产业科学园区,在培养科技人才、移转新技术、提供具国际水平的创业建厂环境,鼓励新产品的研发方面做出了不朽的努力。这方面大家有目共睹。中国的创投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小兄弟成员,要想取得突飞猛进,一路高歌的胜利,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一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和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开发区大有希望。创投行业也大有希望。但只有把开发区的转型与创投行业的发展糅合在一起,它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实现跨越式前进! 下半年打算联合中国开发区协会搞一个课题研究《创业投资兴中国》,让中国各地开发区和创投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实现各地开发区的二次腾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如果一个开发区有10名创投经理担任本开发区的创业导师,我想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发展质量,也可以让投资机构真正发现栋梁项目。怎么样可以使得各地开发区的活力进一步舒展开来?最佳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创投事业。让创投发挥“桥头堡”的作用。我们知道,创业导师是在企业发展创业初期,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出意见建议,辅导企业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的社会各界优秀人才。随着全国开发区科技企业的增多,创业导师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希望各地开发区聘请创投公司的投资经理作为园区的创业导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金融政策、资本运作、企业管理、企业家个人素质培养、市场开拓,帮助企业增强对商机的把握能力和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率。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就是深耕开发区。让开发区和创投界之间的关系建立,形成一个新机制。将日常工作纳入到这个战略轨道。 中国的开发区的数量,和现在统计到的中国创投基金的数量基本相仿。也是1000多家 。这可能是个巧合。一个非常硬,一个非常软。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不仅要做发展尖端科技,加强内引外联的大平台,更要成为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先锋队! 不仅要做所在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更要成为引领当地经济社会科学的领头雁! 但是,我们也清晰的看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就是多数开发区官员的知识储备还有很大的缺失。对产业结构的认识十分有限;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十分“浅碟式”;这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原因。 如果前20年主要搞硬件,那么后20年主要就是搞“软件” 。今年,我们组织了近百家创投基金一起走访了中西部10余个开发区。发现一点,就是开发区的“软件”工程建设逐步开始启动。 用商务部陈德铭部长的话说,就是从新的历史起点不断丰富开发区的内涵和外延。搞开发区,就要圈地。就要盖楼。就要钢筋水泥。 这是一个过程。现在国内1000多个开发区。没有这个基础,同样也是不行的。在开发区里,天津泰达集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现在在总结开发区发展经验时,就会出现“泰达模式”的字样。但是,我以为泰达模式还不是终极的,仍旧不具备普及意义。因为泰达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调用的资源全部来自于体制内。各地的开发区建设,也几乎都是来自体制内的资源。 开发区的建设虽然拉动了当地的GDP,客观上又挤兑了“民富”的发展空间。泰达在从“钢筋水泥”向科技型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泰达,全国所有的开发区都需要转型。如果把前20年中国开发区定位为建设期,那么下一个10到20年就是转型期、发展期。
结合各地开发区发展重点,我以为还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倾斜。这是因为,新的产业革命已经展开。谁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领先,谁就占得了先机和主动权。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我们目前正在筹备的基金就是为高端装备制造服务的。但要知道,若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中的高价值产品,就不能只盯着利润,而且要盯着研发。我可以预见,一场大的金融危机会伴随一场大的科技革命,而哪个民族善于捕捉机遇,哪个民族就能够走在前面,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国资基金的掌门人,考核的指标应该更多元一点。不能一根筋让他们拼命去挣钱。也就是单方面盯着利润看。大家知道,我们从事的行业是很费脑筋的行业。你给他那么大的业绩考量指标,他就不会更多的关注中早期。关注的少,自然成功的比例就会大幅缩水。给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就是中早期项目,你千万别沾惹它,不赚钱。这样民资,外资。一看,中早期不赚钱,我们为什么要做这种投资呢?
人肯定是有欲望的,如何使得我们自身的欲望不至于增加太快,不至于难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保持为欲望而连续的动作,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但有欲望并不太像佛家说得那样是坏事。相反并不一定是坏事。尤努斯为什么能把钱都贷给穷人和乞丐,还能赚到钱?感觉最重要的是:逻辑正确,结构严谨,抓住了底层的需求。虽然连世界银行的专家也难以理解,但他确实颠覆了几百年银行业的法典,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同时能够盈利并可持续发展。其实,投资与内需实际上就是一条线,就是如何让产能迅速释放为产品,这其中关系到土地、资本、劳动以及知识技能。归结下来也可说是让就业稳定,就业稳定就是内需稳定。内需激活,市场不说,群众手中的银子也敢花了,同时也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基本到位,优化的部分也升级了。这应该有个政策梯度。让人敢花钱,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而非刺激增长的手段。所以,要想实现民富,就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欧洲经济竞争力,主要依赖中小企业。同时也成为未来就业安排的主要途径。据统计,欧盟境内的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构成了欧洲经济的重要基础,它们不但完成了欧盟全部商业交易的60%,而且还雇用了全部就业人口的66%。现在来看,明显是大面积民进有助于提高更多就业岗位。在德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其产品占德国产品的70%到90%的市场份额,创造了全部德国利税的50%。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劳动就业主渠道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重要生力军。我们要学习德国。如果每年能有200万家新企业诞生,每家新公司提供10个工作,那么就能在20年内为中国创造4亿个就业机会 创业投资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还可以缔造一个强悍无比的创新型中国。就像几千年前的黑甲秦军一样。所向披靡。
国家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地方政府领导下的开发区,若不把“土地财政”逐步转型为“创新财政”,其效果是不会明显。现在从各地来看,开发区最重视招商引资,土地拍卖,增加财政。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理解许多也都只是站在科技的角度看,没有把金融纳入进来。创新怎么来?一个创新产业单靠财政补贴是能解决问题嘛?不能!这就需要创新金融。 我国创投行业的发展正进入规范运作、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毋庸置疑,科技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一环。但科技产业的发展与推动并不容易,要有充裕的人才、扎实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重要的是要引进创业投资的概念,在政策上激励民间资金经创业投资事业导入国内高科技创建期产业的投资。创业投资机制将会把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融合起来,直接而有力带动该区域产业升级转型 。但以后许多年间国内资本积累的重点趋势将不再是政府。中国的民间资金十分活跃,融资渠道趋向多样化,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充分保障,如果引导的好,创业投资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就会快速上扬。其实,中国政府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关键只能是鼓励民间投资。现阶段,我国的创投家倾向于减少交易所发生的费用,更注重短期收益,而不是通过对投资标的的形成、运作和收获过程增加价值,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导致了我国创业投资当前的繁荣,但是创投角色的迷失淡化了传统创业投资的作用并向我国创业投资的未来发出了重要信号!
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值得关注的是引导股权投资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走上高质量的产业投资之路,中央财政资金可以直接投资创业企业,用5年的时间孵化一批“新央企”。 注意,我说是新央企,实际上就像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和以往的央企体制大相径庭。因此,这需要中央财政资金设立一个混合制人民币创投基金孵化器。如果人民币创投基金孵化器能3年内孵化1000支产业创投部队,驻扎在中西部300个战略高地,比搞什么融资融资,股指期货等一系列听不懂的金融创新要给力的多。1000支创投部队,大约需要1000亿———5000亿左右。规定这批创投基金只能投向中早期企业,不与民资创投争抢上市资源。这才能从根子上解决股权投资遭遇的“尴尬门”。中央财政资金有责任为PE植入“调结构”的基因,基因不好废再大的力气也无用。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乱花。减赤是必须的,一定要减掉不该花的那一部分。把结余的钱,用在扶助农工创新创业上。放到民生的维度,这比钢筋水泥来得快。PE看重企业的净利润和成长速度,这本身无可非议。但,目前我国银行金融所形成的变态金融结构,需要股权投资来矫正。如果都往后面靠,那和银行还是一样的。仍然不能矫正扭曲的金融结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能够使制造业复苏,复兴的PE。重振制造业乃股权投资第一要务。制造业若不能早日恢复元气,也不会长期为投资人带来持续的丰厚回报。 所以,就要用大面积创业投资将基础货币换下来。 最近中央高层为什么也不约而同的把视线聚焦在创业投资这个行业上来?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要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创业投资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认真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化解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吴邦国,2011,9
“未来十年,是中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期,是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机遇期,也将是中国风险投资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风险投资要有长远战略眼光,更多关注处于初创期、孵化期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多关注那些潜在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破性、引领性、带动性作用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真正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天使之翼。” ——李源潮,2011,9
“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研究和采取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营业税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投资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尽快出台实施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用好中央财政资金,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信部党组书记苗圩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