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普尔9月19日宣布,将意大利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A,评级前景为负面。欧洲央行此前入市以及中国或出手该国主权债,均终难挽其颓势。
意大利央行8月30日表示,预计意大利2011年经济增速将低于1%,2012年甚至会更为疲弱,加剧了市场对其能否如期削减主权债务的担忧。意大利2010 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4.5%,好于其它四个欧洲债务危机国;但主权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高达119%,仅次于希腊。自7 月意大利债务危机恶化后,该国政府提出了总额540亿欧元的新财政紧缩计划,不过,该方案建立在意大利经济复苏正常的基础上,如果经济增长前景疲弱,意大利早晚也将步希腊后尘。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思路是尽可能在一国内部解决问题,要求其制定极其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但对于该国干涸的经济而言,欧盟处理危机的手法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欧元区实行货币统一后,成员国丧失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只保留财政政策。这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内生经济增长能力落后的边缘国家,由于财政政策由各国国会自己掌控,自然多从本国利益来考量,呈现最明显的盎格鲁—萨克逊经济体特征,稳定的经常账户赤字,政府财政赤字倚赖,高企的消费水平,以及由此堆积起来的高额负债。他们实际上需要的是宽松货币环境,稀释负债压力。
正因此,欧元区成员国与危机国之间援助谈判的政治博弈越来越尖锐。欧元区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怪圈,每当市场信心接近恐慌的时候,各国领导人就出面表示坚决的援助态度;一旦市场相对平复,各国政府又开始暴露分歧。即使希腊政府9月11日和18 日宣布,将实施新的补充性紧缩措施来削减财政赤字,以达到获得欧盟和IMF紧急援助贷款的要求,欧元集团仍然将是否向希腊提供下一批贷款的决定推迟至10月份。
从2009年12月希腊评级被下调以来,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了近两年,且老病不愈,又添新伤。更为难料的是,主权债务违约危机和银行业危机已经相互纠缠到密不可分。欧盟政策之所以未能起到预期效果更还在于欧盟一直把债务危机当做单纯的流动性危机来处理,忽略了银行业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之间的关联。欧洲债务危机起源于欧洲银行业。正是为了救援深陷上一轮金融危机中的欧洲银行业,欧洲财政赤字水平才如此凶猛地从2008年开始飙升。而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众多欧洲银行出于避险的需要而大量买入当时最安全的资产——欧元国债,不论是德国国债还是希腊国债。当时安全的国债如今成为有毒的资产,起源于欧洲银行业的主权债务危机又把故事演绎回到欧洲银行业本身。
与美国银行业相比,欧洲银行业在危机后剥离坏账的工作仍未完成,且坏账仍在雪上加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8月30公布,一些欧洲银行和金融机构没有以市场价格来计算所持希腊债券的合理价值,而是依赖内部模型,它们在最近的业绩公告中对所持希腊国债的损失认列不足。
欧债危机的焦点已不再是意大利、西班牙等主权国家,而是整个欧洲银行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欧洲前五十大银行的股价在过去五个月里均被腰斩,跌幅超过50%。
如果不彻底查清欧洲银行业的状况,对危机国的任何债务重组行为将开启欧洲银行业的潘多拉魔盒。欧盟早已宣布将展开新的压力测试。一旦测试结果公布,欧元区银行业重组势在必行,其中包括为一些仍然可以继续经营的银行注入资金,并关闭一些无法运营的银行。这或许才是解决债务危机的必由之路。
欧债危机深陷恶性循环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