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解读《富国策》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富国策》就是通过经济理论创新、经济行政体制机制创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
1、共赢经济学解读科学发展观
共赢经济学理论是《富国策》政策设计的指导理论思想,也是《富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赢经济学理论比其他经济理论对科学发展观有着更加深刻和本质的理解。
⑴共赢经济学理论解读人的需求。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为了去满足人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需求。但是每个人需求是千差万别,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为别人的需求。当然有些基本的需求大家是可以达成一致,共赢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稳定公平、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一些基本需求。在这些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每一个人是很不一样,你认为很重要,他可能认为不重要。因此,满足大家需求也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不同作用,政府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市场满足有差别的需求。基本需求也存在特色需求,比如义务教育,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加好教育,愿意自己多花钱。所以政府提供基本需求时也只能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资金,而不是由政府直接提供千遍一律的服务,还是以义务教育为例,政府只要给孩子提供他能够在市场上选择一个大众学校的学费书费就行,而由市场提供各种层次的教育服务。
⑵共赢经济学理论解读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在新增财富时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共赢经济学理论取代了那个鼓励浪费、腐败有理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用财富积累、增加人民收入、宜居环境这三个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指标取代经济增加、增加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的旧指标。
⑶共赢经济学理论解读人自身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红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不断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管理体制的发展。共赢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潜力都差不多,主要是经济社会体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社会财富不一样。因此,共赢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激励人民不断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管理体制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
2、创新体制机制践行科学发展观
《富国策》的共赢经济学理论、经济行政体制创新研究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经济理论指导,经济行政体制创新方案,为实现发展观念、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干部作风等五个转变提供了路径。
⑴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富国策》的共赢经济学理论提出用财富积累、增加人民收入、宜居环境这三个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指标取代经济增加、增加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的旧指标。在具体政策上提出了通过征收高额资源税减少资源浪费,增加财政收入,建议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减少补贴外国消费者,从而节约财政资金。新增和节约财政资金又通过建立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普惠制社保体系来提高人民收入。《富国策》的共赢经济学理论把环保作为政府管制负外部性三大职能之一,作为重点考核目标之一,有利于建立宜居环境。通过这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政府领导主动转变发展观念。高额资源税政策设计,市场就能自动促进企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发展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生产方式,从而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富国策》在财税、金融、投资、科学、教育、卫生、水务、交通、城市垃圾、房地产、粮食、收入分配、殡葬、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这些体制创新解决了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消除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完善了社会保障体制,解决了收入差距问题。解决了贫富悬殊,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同时通过征收资源税模式提供社会保障体系,又保障了市场经济按效分配的原则,保证大创造财富积极性。这种资源税就形成了谁消耗的资源多,就交得税多,非常公正,分配时候是按人头平均分配,也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富国策》的共赢经济学理论在政府承担国防、司法等守夜人职能的基础上,对政府与市场分工进行了科学清晰的界定:政府在初次分配领域只需做好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等三件事,在二次分配领域,只需将财政资金根据民生和公共需求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受益人。这种科学清晰分工帮助了政府部门准确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公务员薪酬体系重构研究对现行逆淘汰的公务员薪酬制度进行了批判,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公务员薪酬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实现了公务员的公利与私利的统一,就是让公务员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时达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促使一些道德水品不够高的领导干部也自动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矗立经济理论之巅的学术奇葩
共赢经济学理论的理论体系包括共赢经济学市场理论、共赢经济学反垄断理论、共赢经济学价格理论、共赢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共赢经济学公众企业治理理论、共赢经济学财税理论等部分。共赢经济学理论吸取前人之精华,解决了“市场还是政府”“效率还是公平”等世界经济难题,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普世价值。
1、经济学巨人肩膀上的理论成就
共赢经济学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政府需要充当社会的守夜人和反垄断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分配不公,导致需求不足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的思想,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经济行为外部性的做法——庇古税,科斯用产权理论解决了经济行为外部性的办法。但是共赢经济学理论不是简单的继承这些经济学伟人的理论思想,而是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突破他们的缺陷。比如:从人生来平等应该平等享受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出发,采用征收高额稀缺资源税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法解决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避免了革命的恶性循环。对庇古税和产权理论在管理外部性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科学划分,发挥他们各自优势。通过20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是发现,各个国家都有公有制大量存在,并且欧美的上市公司比国有企业还要公有制,所有者缺位更加严重,国有只是全国人民所有,欧美上市公司是全球人民所有。共赢经济学理论又对政府管理信息不对称管理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公共企业治理理论。
2、解决了世界经济理论的两大难题
⑴破解了“市场还是政府”的难题
共赢经济学理论跳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流派、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流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流派等派系关于“市场还是政府”“市场多些还是政府多些”之争,用“有为而无为,无为即有为”的哲学思想概括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共赢经济学理论给政府和市场进行了科学分工:在初次分配领域,只需政府府做好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等三件事,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只需将财政资金根据民生和公共需求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受益人,其他的交给市场会更有效率。具体说来,政府直接行政管理负外部性包括环境污染、产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民生和公共需求包括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公交、殡葬、出租车、自来水等,政府只是平均提供资金,通过机制创新让市场去做。政府只需要管制公众性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不是直接干预经营管理,只通过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干预。这样政府就清楚了自己的职能边界,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做好自己该做事情就行了,一举就能扭转原来政府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抢着做的局面。
⑵解决了“效率还是公平”的难题
经济理论界一直把效率与公平当做一对矛盾,认为要效率就没有公平,还公平就没有效率,所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国民收入分配原则。共赢经济学理论指出了实际上效率与公平从来都是一致,只有最公平的分配方式才是效率最高的,只有效率最高分配方式才是公平的。
共赢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在初次分配政府做好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等三件事确保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不但实现了程序公正,还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提高。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将财政资金根据民生和公共需求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受益人,也就是建立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的起点公平,并且能够提高财政资金分配效率,减少官员寻租行为。
3、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
“消灭一切不公正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普世性”。这里需要澄清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不公正社会制度,建立一个对所有人公正公平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一个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公正,对其他阶级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不然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原来的被统治阶级通过革命成为统治阶级,原来统治阶级成为被统治阶级,新的被统治阶级又会革命。
普世价值就是指“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应该说这些观念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劳动人民却认为,普世价值是站在资本立场上的,在经济领域只有金钱和货币,只有技术、资本和所谓的企业家才能,他们就是看不到劳动,看不到人民群众,他们只为资本谋利益,从来不去关心为社会创造价值。
共赢经济学理论在初次分配中做好通过政府做好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等三件事确保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实现了程序公正,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提高。共赢经济学理论提出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将财政资金根据民生和公共需求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受益人,也就是建立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的起点公平。共赢经济学理论针对社会不定人的“程序公平”和“起点公平”保障了劳动人民和企业家“民主、自由、人权、平等”两不误。从而既避免原来的被统治阶级通过革命成为统治阶级,原来统治阶级成为被统治阶级,新的被统治阶级又会革命的恶性循环,有避免资本与劳动不平等,让普世价值成为资本剥削劳动借口的局面。
三、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万能钥匙
《富国策》除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吸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精华创立了共赢经济学理论外,还利用共赢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社会体制创新、行政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对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粮食、城市供水、交通运输、投资体制等几乎所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提供了和谐共赢的解决之道,可以说《富国策》就是一把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万能钥匙。当前中国经济让决策者最头疼得两难问题:一是通货膨胀严重,内需又严重不足的两难问题;二是人民币汇率低估,但是巨额外汇储备又贬值的两难问题;三是两型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四是政府财力不足与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的矛盾。下面以《富国策》如何破解这些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最棘手最紧迫的两难问题为例说明《富国策》就是一把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万能钥匙。
1、化解外汇储备难题控制通货膨胀
我国外汇储备已超3万亿,严重过剩了,造成外汇储备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贸顺差,一个热钱的流入,据有关部门统计热钱超过6千亿美元。外贸顺差已经越来越少,现在主要问题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造成一个很强升值的预期导致热钱大量流入。既然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造成了热钱大量流入,最终导致外汇储备过剩。那么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制造人民币大幅贬值的预期。怎么提高人民币贬值预期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但是这是一个最愚蠢的方法,正中国际投机分子的下怀,那么三万亿外汇储备就会迅速化成水。
如果采取取消出口退税政策,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大幅度提高稀缺资源的资源税政策标准,禁止牺牲环境换gdp政策等政策,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一是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15%,商品价格不能涨,就会给市场人民币贬值15%的预期。二是取消不恰当经济刺激政策。取消各种各样的税收减免政策,就会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给人民币贬值5%预期。三是征收高标准的资源税政策,我国应该对一些稀缺资源征收重税,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这会增加中国企业10%左右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也会给人民币贬值10%预期。四是禁止牺牲环境换gdp政策。会提高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成本7%―8%,会使出口商品价格上涨7%~8%左右,实际上就是增加8%人民币贬值预期。
综上所述,只要采取经济政策,人民币贬值预期一下子就会达到38%,人民币对美元一下子就会从现在6.5元变成8.5元,中国三万亿外汇储备一下子就可以盈利6万亿人民币。这样6千亿美元热钱就会拼命外逃,如果以7.5元人民币汇率均价算,央行一下子就能够回笼4.2万亿人民币基础货币,中国通胀压力全部都会解除,甚至可能出现通缩。
2、增加财政收入保民生扩内需
取消出口退税政策,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大幅度提高稀缺资源的资源税政策标准可以为国家财政增加和节约5万亿以上元财政收入。
一是取消出口退税可以节约0.9万亿财政收入,国家2010年出口退税财政支出就达0.9万亿元,没有出口退税,这笔资金就节约下来。
二是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可以增加税收0.8万亿元,国家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至少减少了1万亿元以上税收,考虑到征收成本因素,至少可以增加税收0.8万亿元。
三是征收高额资源税,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收3.6万亿元左右。按着欧洲标准征收碳税,一年就可以多征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碳税和碳关税2.2万亿元,稀土等矿产资源税1万亿,土地出让金0.4万亿元。
实行这些政策后节约5万亿元,一下子就能建立起“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原来补贴标准。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有钱了,内需自然也就提振了。
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消除带血GDP
大幅度提高稀缺资源的资源税政策标准,禁止牺牲环境换gdp政策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带血的GDP。一是资源价格大涨,市场就逼着企业开发新技术,利用可再生资源,就会减少对资源需求。二是煤炭生成成本大涨,有利于安全生产,由于煤炭利润变薄,让煤炭企业必须考虑生产安全,不然就会倾家荡产,从而减少带血的GDP;还有利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减少依靠煤炭资源发财的暴发户。三是严格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生命安全。
《富国策》不仅上述的对通货膨胀严重,内需又严重不足,人民币汇率低估,但是巨额外汇储备又贬值,两型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政府财力不足与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等疑难杂症提供了和谐共赢的解决之道。对教育、养老、医疗、住房、殡葬、农村水利、粮食、城市供水、交通运输、投资体制、科研、政府机构膨胀等几乎所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提供了和谐共赢的解决之道。因此,《富国策》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共赢经济学理论,是一把名副其实的破解中国经济发展疑难杂症的万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