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开始启动国有银行改革,到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再到四大银行悉数上市,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迄今为止已走过了16年风雨历程,成绩还算比较显著。部分关键指标甚至超过了国际一流银行水平,因此从银行业的改革路径来看,基本方向显然是正确的。
不过,中国银行业取得的不俗成绩,主要是在2003年至2007年的经济黄金周期实现的,主要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尚未经历经济不景气周期的真正考验。因此,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仍只是迈出了关键一步,后续的挑战无疑更大。国有控股银行的市值跃居同业前列,并不代表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与管理已臻世界级水准。全行业净利润屡创新高,也并不表明中国银行体系的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戴上“全球最赚钱银行”的帽子,也并不代表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已是业内第一高手。
最近两年,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持续扩张,2009年和2010年的总计新增贷款约18万亿元,其中不少流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管理层采取的“先放贷,以后清理乱局”的政策不仅引发了许多分析师和银行家的忧虑,担心这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数量激增,-- 甚至银监会也很担心触发系统性风险,下令各国有银行递交“全面的”贷款账目评估报告。假如真的存在违约风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银行业迄今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和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没有一个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运营机制。这是中国银行业真正的危险。
作为致力于成为世界金融强国的中国,-- 决不能窃喜于国内的金融机构侥幸躲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暂时缩小与美国同行差距的表面繁荣。今年5月,-- 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且监管要求比其更严格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面世,对国内银行尤其是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更加严厉的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监管的要求,-- 显然是以此倒逼银行业加快改革。中国银行业的前进道路布满荆棘,志当存高远的中国银行业要想成为广受尊敬且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亟需在公司治理、业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建设方面拿出实质性改革举措,并稳步提升对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回报和服务品质。
致力于成为世界金融强国的中国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