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风潮、态度争论的背后,其实是现实世界还没有准备好承受如此海量信息的结果。
不久前,日本大地震、海啸和核电危机在国内引起了民众对碘盐的恐慌性抢购,甚至连酱油、咸菜都受到波及。在美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西海岸的部分居民开始抢购碘片,每包原价10美元的碘片在eBay上被喊出400-600美元的高价。
同时,中国社会对于这次日本大地震所表现出的情绪,也有极大的反差,一部分人同情,一部分人高兴。
为什么会恐慌?为什么会对立?这两个现象背后其实有着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社会还不能适应这种信息高度过剩的时代。
当今社会的传媒之发达,以微博和短信的蓬勃发展而到了巅峰,“海量信息”甚至都不足以形容信息爆炸速度之快,可能用“海啸信息”来形容更贴切。以对日本地震的报道为例,除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渠道外,任何有条件的人还可以通过微博和手机来随时了解、发布信息。这就造成了关于地震的各种信息持续不断、全方位地冲击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多和少”的矛盾——信息、信息源和传播渠道的“多”,以及知识、处理能力和时间的“少”。这种矛盾的困境,很像小时候学过的“盲人摸象”这句成语。
首先,与信息的庞杂比较起来,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接受能力早已远远跟不上了。现代商业与媒体业的发达,使得人类制造信息的能力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根据《经济学人》的数字,沃尔玛每小时保存交易数据的存储空间就足以保存175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
而另一方面,专业的分工又使得我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狭窄。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在采猎为生的洪荒时代,人的技艺全面,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是整体的、直观的;而劳动分工和文字的出现,人学会了分析,也使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被分裂切割、残缺不全,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则把这种趋势推向了极致。这就造成诸多领域的专家却都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于全局的了解,都不能把握事情的全貌和本质。换句话说,他们并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只能凭借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片面的解读。这方面的例子其实数不胜数,远有众多专家对于金融危机起因的众说纷纭,近有对地震、核辐射影响的种种误导。
同时,在复杂和庞大的信息面前,是否真正摸过大象也会造成认知的差别。我一度花了很长时间关注网络和现实中人们对日本地震态度的争论,慢慢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对日本抱有同情态度的人,绝大部分都去过日本或者和日本人打过很多交道,他们对于日本的印象大多是具体的、分散的、清晰的人和情景——城市的整洁和有序,百姓的和善和敬业;而对于日本抱有敌意的人,他们对于日本的印象则大多来自于电影和电视,对日本的认知几乎都集中在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甚至倭寇入侵上,对日本的印象其实是模糊的、整体的。麦克卢汉说,媒介对于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庞杂信息,我们用什么方式去了解一件事情,很可能就决定了我们对于事情的最终判断。
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信息和食品都是稀缺的,所以在我们的基因里,都有着收集信息和养分的倾向。就像营养多了消耗不了,就带来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一样,对于信息,我们也需要重新考虑如何获取、筛选和组织,以便我们能够把这头大象摸得更全一些。
新盲人摸象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