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中的禅宗有一句很知名的禅语“活在当下”,是说人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全副的精神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活在当下也就是快乐来临时享受快乐,痛苦来临时就迎向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面对人生。
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不管是富有者还是贫穷者,当权者还是布衣百姓,白领还是草根阶层,都会面临生老病死等诸多烦恼和困惑;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可以看到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奠定大汉千秋霸业的汉武大帝,都得面对人生的4道门坎,没人可以逾越;羽化成仙、笙箫齐鸣的梦幻仙界,陶渊明的人间仙境也只是在故事里。 作为社会中的人,就得面对生活的环境,会有国籍、有父母子女,得食人间烟火,得为柴米油烟酱醋茶操劳,得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股票、基金资产会缩水,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有时也会出现负利率。我们的孩子还得上大学,哪怕学杂费比股指上升的速度还要快。 有些人刚参加工作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在工作上屡获殊荣,业绩不俗,但几年以后却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在于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得到领导赏识,平步青云,自己却“外甥打灯笼照舅”。有些并无显赫家族和社会背景的人,通过自己的奋力打拼,勤奋工作,加上机遇垂青等原因出人头地,于是香车美女相伴,养尊处优起来,可一朝头脑发热,做出家国所不容的事情,最终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还有一些人,机遇无数次眷顾,可自己不相信自己,干什么事情总是浅尝辄止,只能永远徘徊在成功的大门之外。 上面3种人都没有生活在当下。第一种人只是看到别人功成名就,自己却放弃打拼,那么机遇永远不会敲你的家门。享誉海外、号称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的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老人,60岁才奠定了他的艺术地位。第二种人,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依然有先例可循,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以百万雄狮之众建立了大顺王朝,可由于贪图享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最终也殉难在茫茫的湖北通山九宫山上,留下千古嗟叹。还有,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年轻时废寝忘食,扑下身子干事业,终于功成名就,但由于被虚名所累,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最后一种人,由于缺乏人生的目标,到头来总是浑浑噩噩、一事无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投资者,也存在着3种心态。 第一类投资者惧怕股票、基金以及黄金等金融投资工具的高风险性,对中国经济良好增长性熟视无睹,不善于扑捉投资的最佳时机,一味把资金投向低风险的金融投资工具,错失了2006~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没有分享到资本市场带来的财富效应,看到别人赚的钵满盆盈,自己却只分得几碗稀粥,于是乎心里不平衡起来。要么在上证指数达到6000多点时,一股脑把所有赖以养家糊口的钱不顾市场风险全砸进去,变成赌徒心里;要么望财兴叹,懒得打理钱财。特别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更是随其自然。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本无可厚非,但一味的惧怕承担投资风险而放弃选择收益性和成长性比较良好的金融投资工具却是不足取的,无异于因噎废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自己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适当的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投资工具,从而达到享受长期资本市场向好带来的良好收益,当然不考虑风险赌徒式的盲目投资于某一项高风险的金融投资工具更不可取,根据此类投资者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此类投资者应坚持稳健投资的投资理念,不宜盲目跟风,可以重点选择购买稳健性的金融投资工具,如国债、保本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适当配置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以达到积累收益和风险防范两兼顾的理财目标。 第二种投资者前几年通过在证券投资市场的历练和对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灵活掌握和实战操作,特别是抓住了2006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向好、股市由熊转牛的良好市场机遇,狂赚了一把,在市场上捞取了一桶“真金白银”,自认为理财、投资就那么回事,无非是低吸高抛,就把理性投资、防范风险的理念置之脑后。殊不知市场变幻莫测,一旦把投资当作投机时,市场就会给你好好上一课,叫你体会到什么是投资风险。享受惯“锦衣玉食”的昔日的炒股高手、基翁现在变成“负翁”的还少吗?“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是证券投资市场的不二法则,股神沃伦•巴菲特在证券投资市场叱咤风云,战果颇丰,成功的名言可能很多,但当别人请教他成功投资的秘诀时,他毫不犹豫的说:“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可见在证券投资中风险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危机之下的理财更应该注重风险控制。由于此类投资者缺乏基本的投资风险防范的理性投资意识,笔者建议此类投资者应该学会适度的对家庭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调整资产结构,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降低高风险投资品种,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第三类投资者,在投资上抱着“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理,资本市场向好时我也不羡慕,金融危机发生时跟我没关系,理财师讲家庭资产配置也跟我不沾边。在理财上有句话说的很好,“人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很通俗,但对于很多至今没有做任何投资的人来说是很值得琢磨的。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现在60、70岁左右的人这辈子的主要工作时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时虽然有工资发,有福利房住,但每月省下的钱却只能放在银行,为子女上学或婚嫁用,所以一直到退休,也没有什么积蓄,更不用说投资保值增值了。按照目前的物价水平,很多像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要想仅靠退休金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会比较难。讲到投资增值,很多人会觉得很复杂,但其实我们可以直观地把投资写成一个公式,即投资结果=时间×收益率。这个公式看似不合逻辑,却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在收益率既定的前提下,时间会成为财富的乘数,也就是放大器。举例来说,假设小张在1982年1月把10000元存入银行,按过去20多年来平均3%的年利率来算,那么截至2009年1月,小张变成了老张,他的银行存款变成了约两万二千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过去这些年平均每年的物价上涨幅度约在5%左右,那么老张这两万多元的购买能力只相当于1982年的五千元左右,大大低于当年的购买能力。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钱贬值了”。让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换个场景来讲投资。假设当时就出现了可投资的基金产品,小张很幸运地买到了一只基金并持有到现在,虽然其间有涨有跌,但我们按平均每年10%的收益率进行估算,那么在27年后,老张的基金资产由1万元变成了13万元,即使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老张的这笔钱仍然相当于1982年的3万多元,真正实现了投资增值。如果再配合中长期的投资规划,那么时间就一定会成为财富的放大器。所以建议此类客户需要树立中长期的投资理念,可以考虑先选择基金定投、保本基金、国债等比较稳健性的金融投资工具,待逐渐熟悉这部分金融投资工具习性以后,在逐渐涉猎其他风险较高的金融投资品种,所谓先易后难是此类客户应该遵守的投资法则。 反观以上生活及理财心态,部分人没有对“活在当下”这句禅语有很好的理解,不管做人还是投资理财,都要敢于面对现实,根据自身的资产构成、风险偏好以及投资目标等变量因素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投资理财目标制订上,需要克服人性贪婪、恐惧和麻木的心里,真正参悟“活在当下”佛教禅宗之真谛。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李保华)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
“活在当下”的理财方式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