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重视“未来语言”,中文正成为“通用货币”


  巴基斯坦信德省政府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近日引发激烈争论。该计划希望自2013年起,汉语能成为信德省六年级以上学生必修课程。支持此举的巴媒体称,“巴基斯坦50年前就该这样做”,在让下一代学习中文方面,老对手印度已遥遥领先。但6日巴媒体又传出消息,信德省私立学校全票反对这一“仓促之举”,认为政府在缺乏师资基础的情况下强推汉语课程,只是为满足个别官员讨好中国的“政治私欲”。巴国内这场争论一直处在印度媒体关注之下,而一些印度学者的回应则是在媒体上撰文,阐述学习中文的重要意义。南亚两大国这场“中文竞赛”发生的大背景是,几天前汉语刚被美国彭博社形容为全球第二大商务语言,实用性仅次于英语。在西方舆论近年来的语境中,汉语越来越多地被预言会成为全球语言世界中的“通用货币”,虽然西方社会对这一“共产主义国家语言”也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它视为改变命运的阶梯。

  一场围绕学汉语的激烈争论

  “政府:shìde;学校:bùshì”,当这句掺杂汉语拼音的文字成为《今日巴基斯坦》6日文章的标题,一场围绕汉语的争议正在巴基斯坦国内发酵。事情起因是巴信德省首席部长奎姆4日在与巴教育部官员会面后宣布,计划从2013年起让汉语成为该省所有学校六年级以上(含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于今年在该省的“CadetCollegePetaro”学校启动试点。巴基斯坦《论坛快报》援引奎姆的话说,此提议目前还需更详细的计划,“我希望它尽快完成,因为中国是我们巨大的邻居,其巨大的经济规模带给我们巨大的机遇”。该报称,在信德省学校开设中文课是巴总统扎尔达里去年访华时提议的,一名同行的巴官员对该报说,学汉语将让巴基斯坦人受益,下一代人应掌握汉语。

  信德省的汉语雄心在巴国内赢得不少支持。卡拉奇大学副校长卡西姆说,中国不仅是亲密朋友,也是当今世界处在上升势头的主要经济体,巴基斯坦儿童此时学中文对未来有利。他还说,卡拉奇大学正考虑开设中国语言和文化课。巴教育基金会创始人雷赫曼说,中国是久经考验的无私盟友,巴基斯坦学校50年前就该教授中文。

  “教汉语:‘你好?’”巴基斯坦《商业记录者报》以此为题的文章还解读出印巴竞赛的味道。文章说,中国总理温家宝去年访问印度一家国际学校时,印度儿童已能用汉语问候他,不久后,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宣布将从2011年4月起将汉语课程纳入该委员会所属1万多所学校课程。“信德省推动教授中文的目的是为了不被印度人落得太远”。文章还说,对印度商人和专业人士而言,作为全天候盟友的中国就像一个宝藏。

  然而在一些巴基斯坦媒体和教育界人士看来,信德省的计划有些“超前了”。卡塔尔《海湾新闻》5日说,一些人将此消息视为“晴天霹雳”,他们的反对意见使该教授中文计划演变为一场激烈争论。巴基斯坦一教育机构负责人米尔扎说,信德省的学生已被要求学习乌尔都语、英语和信德语,将汉语列为必修课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会加重孩子家长的经济负担,信德省也没有这么多符合要求的中文教师。他批评此举是当地官员的政治选择,为的是取悦中国,换取经济利益。巴《黎明报》、说,没人希望这一命令是出于某个人的一时兴起,或者从外国牟利的私欲。

  据《今日巴基斯坦》报道,巴国内最激烈的反对声来自巴私立学校管理协会。该协会称,如果首席部长认为信德省教育指导委员会没有重要性就应该早点把它撤掉,调查显示,该协会所有私立学校全票反对政府将汉语作为必修课的计划。该报援引一名私立学校协会负责人的话说,“汉语是极其难学的语言,还有多种方言,我们的学生该学哪一种呢?”他还称,“在学校推行汉语会导致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习外语上,这会毁掉我们的教育系统”。

  巴印都重视“未来语言”

  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信德省是巴国内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人口约2000万。此前信德大学校方曾提出聘请中文老师授课的设想,但受财力所限难以吸引合适的人才。据目前驻地拉合尔市的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介绍,目前中国在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设立了孔子学院,巴基斯坦鲁巴集团聘请了来自中国青岛和湖南籍人士筹建鲁巴大学,计划开设语言学院、模具学院、商学院,除此机构外,巴基斯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私立中学有聘请中文老师的实力。事实上巴基斯坦整体上初等教育的基础都很薄弱,英语虽是巴官方语言,但据统计,近70%的巴基斯坦人不会说英语。

  “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的任务”,在英语中,这个词一般被用来形容某件事难度很大。巴《商业记录者报》说,把汉语作为初等教育必修课就是这样的任务,但文章认为在西方经济形如坐山车般的今天,巴年轻人需要学习汉语这一“未来语言”,有人提议信德省可以先把汉语作为选修课。文章说,信德省只靠自己无法在2013年实现目标,它需要中央政府甚至中国政府支持。

  在《商业记录者报》报道中,巴基斯坦年轻人被要求“赶在被地区竞争者遥遥领先之前掌握中文”。在巴舆论场,这个竞争者通常是指印度。事实上,印度媒体对于巴国内近日围绕信德省中文课程引发的争论一直保持关注。《印度教徒报》6日说,信德省这么做为的是显示与中国日益紧密的联系,这说不定是巴基斯坦为庆祝中巴60年友谊诸多动议的一个,并且希望下一代巴基斯坦人能因熟练掌握中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印度NDTV说,巴总统扎尔达里的女儿也表示要在大学毕业后学习中文。

  就在信德省宣布教授中文计划几天前,美国彭博社刚认定中文(普通话)是仅次于英语的全球第二大商务语言,使用人数达到8.45亿人。新加坡《联合早报》说,在中国大陆它叫普通话,在台湾它叫国语,在新加坡它叫华语。不管叫什么,它已是全球除英语外最实用商务语言。文章还说,美国副总统拜登的外甥女和孙女,及美国总统奥巴马9岁的女儿萨沙都在学中文。

  基于中国活力与文化上的“中国梦”将在本世纪取代“美国梦”,中国人正迈向垄断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的舞台。印度 morungexpress网站题为“现阶段学习中文重要性”的文章把这样一顶大高帽戴到中国头上。这篇由印度学者写的文章说,印度要了解中国在信息技术和军事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就必须学好中文,中文是互联网上使用量第二大的语言,对于普通印度人来说,学习中文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印度政府已计划从海外招募1万名中文教师。

  “中文成经济利益追逐的重要工具”

  “一个星期五的夜晚,遍布便宜酒吧和游艺厅的东京池袋区,成群的白领下班后到这里来买醉,但人群中却有3个人与众不同,他们没有走进卡拉OK厅和酒吧,而是走进一栋老建筑,在外界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静静坐在一张4人方桌前,打开各自的中文课本”。上述文字2006年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题为“要进步,学中文”的文章中,文章说,上述场景并非开玩笑,让这些日本职员避开卡拉OK的重要原因是,会说汉语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做把自己与中国经济崛起联系起来的关键技能。文章说,在全球语言体系中,中文正成为“通用货币”,尤其在与中央帝国联系紧密的亚洲。英国语言学家加多尔说,要进步,就要学习中文,在亚洲、欧洲和美国,中文正成为一个人必须掌握的语言。

  在一些西方语言学家看来,中文的崛起是历史对自己的一种重复,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巅峰时期,美国人也掀起过学习日语的热潮。《联合早报》说,语言的实用性与语言使用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力量的强弱有很大关联。英语能成为第一大国际语言,除了与英国过去的殖民扩张有关,也与欧美资本主义、商品贸易及美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能力密切相关。上世纪不同年代,有人学俄语,有人学日语,有人学德语,都与押宝苏联强大及看好日本、德国经济有关。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文自然也成为经济利益追逐的重要工具之一。

  近年来,不论伦敦、莫斯科还是东京,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总能听到外国人操着各种不同的口音说“你好”、“谢谢”,这自然反映出汉语在全球影响力的扩大,但也应注意到,许多人的汉语学得并不深,即使一些外国汉学家对中文掌握得也不熟练。马耳他《晨报》今年8月6日的文章说,虽然中文越来越重要,但开设汉语课程对于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还是很困难的,外国人很难理解简体汉字与繁体汉字的区别,时常受到汉字与拼音的困扰,尤其是卖力学完拼音后却得知“这根本不是汉语”。

  英国《经济学家》说,目前全世界已有数千万人学习汉语,但外界还有个疑问,汉语热会不会像过去的俄语热和日语热一样昙花一现。由于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学汉语会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美国一家学校曾被迫放弃开设汉语课程。甚至有俄学者对“俄罗斯之声”说,汉语永远不会成为最普及语言,就像世界上永远不会所有人都用筷子吃饭。

  《联合早报》援引专家的话说,“就像美元还是主要国际货币,英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是大多数人优先选择的语言”。德国《明镜》周刊说,虽然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学习中文,但目前学中文的德国中小学生还太少,中文对德国人来说太难。在《今日巴基斯坦》网站上,有网友留言点出该报标题的错误——表示否定的“bùshì”应该是二声,而不是四声。

巴基斯坦概述

    国名: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巴基斯坦
    独立日:8月14日(1947年)
    国庆日:3月23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左侧是白色竖长方形,宽度占整个旗面的1/4;右侧为深绿色长方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和一弯白色新月。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国内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袄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绿色象征繁荣,还代表伊斯兰教。新月象征进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巴基斯坦    国徽:颜色同国旗;深绿色和白色。顶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图案;中间是盾徽,盾面分为四部分,分别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盾徽两侧饰以鲜花、绿叶。下端的绿色饰带上用乌尔都文(巴国语)写着“虔诚、统一、戒律”。 

    国花:茉莉

    国家政要: 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Pervez Musharraf),2001年6月就任,2002年11月再次就任,任期5年;总理肖卡特·阿齐兹(Shaukat Aziz ),2004年8月任职。

    自然地理: 面积为79.6万平方公里 。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北、巴基斯坦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海岸线长980公里。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带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西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300公里,最后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
 
   人口: 1. 49亿(2004年)。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帕坦族占11%,俾路支族占4%等。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

    首都:伊斯兰堡(Islamabad)(旧译伊斯兰巴德)位于东北部海拔600多米的波特瓦尔高原上,背依马尔加拉山,东临清澈的拉瓦尔湖,南面是一片葱绿的山丘,气候宜人,景色秀丽。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决定在这里建设新首都,1970年基本建成,有人口95万(2002年)。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四个省,十个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联邦首都伊斯兰堡。各省下设专区、县、乡、村联会。 

    简史:“巴基斯坦”源自波斯文,意为“圣洁的土地”或“清真之国”。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孕育着灿烂的印度河文明。闻名遐迩的青铜时代的莫亨珠达罗古城遗址可与古尼罗河文明相媲美。历史上,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是一个国家,后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印巴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
 
   政治:巴基斯坦建国后曾于1956年、1962年和1973年先后颁布过三部宪法。1977年,齐亚·哈克实行军法管制,部分暂停实行宪法。1985年通过了宪法第8修正案,授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任免军队首脑和法官的权力。1991年7月通过的宪法第12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和上诉法庭,以打击犯罪,整治社会治安。1997年4月,谢里夫政府在议会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取消总统解散国民议会和联邦内阁的权力,并将解散省议会和省内阁、任免省督、三军参谋长和参联会主席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权力归还总理行使。随后,巴议会通过旨在严禁议员叛党的宪法第14修正案"反跳槽法"。1999年穆沙拉夫执政后颁布临时宪法1号令,宣布暂停实施宪法。2002年8月,穆颁布“法律框架令(LFO)”,宣布恢复1973年宪法和哈克时代宪法第8修正案,规定总统有权解散国民议会、任命参联会主席和三军参谋长。2003年12月,巴议会通过宪法第17修正案,规定总统经最高法院批准后有权解散议会,与总理协商后有权任免三军领导人。

    议会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下院)和参议院(上院)组成,联邦立法机构。国民议会经普选产生,参议院按每省议席均等的原则,由省议会和国民议会遴选产生。国民议会议席共342席,议员任期5年。参议院设100个议席,议员任期6年,每3年退职半数。
 
   经济: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被誉为粮仓的印度河平原和北部山谷建有庞大的灌溉系统,为水稻、小麦、棉花、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大米、棉花还有出口。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果资源非常丰富,巴基斯坦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在平原洼地盛产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种瓜类,在山地高原则盛产桃子、葡萄、柿子等。主要矿藏储备有天然气、石油、煤、铁、铜、铝土等,还有大量的铬矿、大理石和宝石。工业落后,最主要的工业是棉纺织业,其它还有毛纺织、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工业。主要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钢铁产品、化肥和电器产品。主要出口棉花、大米、纺织品、皮革制品和地毯。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以技术精湛,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巴手工艺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它的骆驼皮和鹿皮制品、地毯、缟玛瑙制品等历经几千年匠人们的琢磨,已日臻完善。

   外交: 奉行独立和不结盟外交政策,注重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关系。致力于维护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在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与中国关系: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晋朝的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就先后到过巴基斯坦的许多地区。中巴两国1951年5月21日建交以来,双方高层领导人交往频繁,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关系不断发展。2003年11月,巴总统穆沙拉夫出席第二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后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 ,并与胡锦涛主席签署中巴关于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宣言 。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近年来,中巴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30.6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巴基斯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