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业园区二次创业的思考


  近20年来,各地产业园区在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园区今天正迎来痛苦的转型期——从制造业转向软件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产业。节能环保、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引擎。今年出台的4号文件延续了18号文件精神,从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集成电路、软件外包、信息技术服务业以更大支持。“十一五”期间,国家商务部重点推出千百十工程,希望尽快打造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外包城市和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外包公司。

  建立软件外包和信息产业园区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头等大事,园区二次创业迫在眉睫。

  但我最近走访一些软件园后发现,目前情况并不乐观。有的园区至今没有找到方向,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有的园区虽然落成了高标准国际化的写字楼,却吸引不到像样的企业入驻;有的园区明明有人才优势,却非要定位在低端产业,建所谓的呼叫中心;有的园区明明没有人才优势,却非要建国际化的软件外包基地。几年下来,钱花了不少,产业园区依然起色不大,招商引资工作也没有实质进展。

  有个省会城市的软件园想让IBM“智慧地球”项目入园落户。在两名招商高手专门就此跟进整整一年后,终于找到一位答应洽谈的IBM高层。但此人提出的条件是,先给他3000万人民币,他马上给他们做一个方案。原来,此人在IBM是负责销售的。而对真正负责“智慧地球”项目的人,他们至今连名字都不知道。

  有个号称国家级软件外包基地的负责人私下对我说,他们的市领导很重视软件外包,要求园区一定要把世界500强大公司引进来。但是,因为对这个产业一知半解,园区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联系到微软、IBM、思科、甲骨文这样的IT巨头,即使成功接洽,人家也不可能马上来投资。

  隔行如隔山!看来,IT产业的行业壁垒已经让很多园区招商者抓狂。

  最近在对园区走访时,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办好软件园?怎么才能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入驻?我根据自己对这个产业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希望能抛砖引玉:

  第一,软件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轻资产行业,人脑加电脑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和制造业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很多土地和投资。过去针对制造业的优惠政策对它没有特别的吸引力,需要认真研究并满足IT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软件外包对人才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没有更好的办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就很难把软件外包园区做起来。

  第三,信息产业讲究群聚效应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如果没有上游,也没有下游,就不可能吸引到中间环节的企业。所以,招商要抓紧两头,要么很大,要么较小。

  第四,好好规划,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独到优势,在本地一把手带领下,下定决心引进大企业。大企业一来,其上下游会马上跟进。最近,惠普、戴尔等企业在重庆投资,其上下游企业随即也在重庆签署投资意向书。重庆市市长感慨道,引进一家大的企业比引进100家中小企业都强。

  第五,所有园区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学习信息产业方面的知识,深入理解这个行业,否则怎么和客户交流呢?怎么跟上这个产业的变化呢?而没有交流,也就不可能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