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否决”能确保“体育一小时”吗


  教育部2日发布《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下文简称《规定》),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科学评价机制,凡没有认真执行本规定的,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新华社8月2日)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曾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2008年,还发布《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将中小学生的近视率、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完成情况等列入评估内容。而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指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眼下教育部发布这一《规定》,可以视为对此前要求的重申,也一定程度可理解为此前的要求在各地落实情况并不好,那么,这一新的《规定》,会对“保证”各地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发挥重要作用吗?在笔者看来,很难。

  对照此前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此次《规定》的看点在“一票否决”,这貌似十分严厉,但是,现在的中小学,被纳入“一票否决”的实在太多,比如校园安全就纳入“一票否决”。而就校园安全的“一票否决”来说,更牵涉到领导的直接评价和升迁。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在出安全事故之后,学校越来越不敢组织学生活动,有的甚至取消了传统的春游、秋游,要求学生下课也不得离开教室,所谓“圈养教育”,之所以如此,是学校担心一旦出事故“吃不消”。

  很显然,安全“一票否决”和活动一小时“一票否决”,可能会让不少学校犯难,但权衡之后,可能会把活动一小时抛于一旁。首先,目前一些中小学,缺乏相应的体育运动场地,体育设施也十分陈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组织学生在校园活动一小时,势必增加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其次,相对来说,安全等问题可以成为硬指标,而锻炼一小时的操作却比较“软性”,体育场地无法得到保证的学校可能让学生集合到一块空地上,站上一段时间,就宣称已经完成任务;再次,《规定》要求“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社会监督机制”,但不清楚制定者是否了解,体育教学在当下的中小学已经边缘化,对于初中和高中毕业班的学生来说,甚至被认为是在和学习抢时间,在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家长是会投诉学校没有让孩子坚持锻炼一小时,还是抱怨学校都面临中考、高考了,还不加班加点提高学生的高考学科成绩?另外,针对体育不被重视的情况,一些地方已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与高考会考,但遗憾的是,这一评价体系关注的是体育测试成绩,而不是学生参与体育的过程,体育成为新的应试,让学生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其实,上述这些因素,正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提出四年之后,却难以在一些地方贯彻下去的原因。如果教育部门真想“切实保证”,仅靠一而再再而三的发文件、出规定,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这就如素质教育的文件从1987年一直发到现在,而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应该确保学校投入,保障学校有足够、安全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同时,加大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让社区共享。这是让学生能动起来的前提。没有运动场地,学生在校园里活动就像“下饺子”,另外,强令学校不顾条件开展运动,还会有诸多隐患,比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在公路上跑操等。与这一要求对照,《规定》的描述只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从组织领导、科学管理、评价考核、条件保障等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明确目标,制订具体方案,确保落到实处。”这摆明就是“以方案落实方案”,还不如直接提出地方政府对中小学体育场地保障的基本任务。

  其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在美国大学入学实行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一名在中学运动队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获得的评分可能达40分,而一名SAT满分获得者得到的评分只有25分,可见美国大学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我国招收体育特长生,演变为“加分腐败”和“特长教育”不同,以及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高考会考不同,美国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真正的运动能力以及与大学培养目标的结合,所以引导学生普遍重视运动,在中学里都参加某个运动队。这值得我国借鉴。如果我国坚持集中录取制度,见成绩、分数不见人,必然使所有教育,转变为加分教育与曲线高考,难以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已经敲响警钟,调查显示,从1990年至今的20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肥胖和近视,相比2000年,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青少年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所以,重视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这一定要对症开方,不能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