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下滑”是否见底?


  上市公司半年报盖棺论定,营业收入与净利润26%、22%的增幅依旧大大高于9%左右的GDP增长水平,但与去年上半年以及去年全年数据相比,其所呈现出的“增速下滑”的态势仍在延续。

上市公司业绩的这一表现正是宏观调控结果的一个真实反映。

从业绩表现的“结构特征”来看,上市公司基本可以按规模进行业绩增速的排序,主要特征是:大型公司的表现要好于小型公司,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印证:

一是上市公司业绩一直以来的“马太效应”与业绩超常规表现,主要涵盖银行、石化双雄以及煤炭巨头等超大型国资公司、净利润绝对额排名前三十的公司业绩上半年总计实现增长27.15%,占已披露中报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值的七成,增速上半年继续明显高过平均水平。

二是主板公司与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业绩增长的对比,主板公司业绩增长平均值为24%,高于中小板公司的18%以及创业板公司的23%。其折射出的一个事实是:在政策紧缩周期,大型公司在外部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其抵御风险以及创富的能力要高过小型公司。这一特征也与我们的感受合拍,比如央企、国企在融资能力、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均要优于民营企业。

而一个更具实质意义的问题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速至今年上半年“探明底部”了吗?从前景展望来看,目前的一个积极信号是,上市公司三季报预增家数占正在增多,截至8月30日,739家发布了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明确表示净利润预增的公司有445家,占披露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比例的六成,其中66家公司增幅超过100%。业绩大幅预增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建筑建材、机械设备、信息服务、纺织服装以及化工等行业,这些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增长似在表明经济在宏观调控之下成功软着陆后,正在迎来新的苏复阶段,——至少可以预示的是,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平稳、健康的轨道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