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升我国锂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资源建立专项技术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联合培养人才,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战略层面上的有效结合模式,突破锂电池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形成引领锂电池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2、近期目标 —开发锂电池隔膜生产技术技术。我国技术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传统制备隔膜工艺的相关专利基本被美国和日本的少数企业所垄断,我国在生产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国内企业在生产隔膜的关键技术方面特别是产业化技术方面较为欠缺,很多企业在小试时往往能够拿出较好的样品,但大规模生产时产品的一致性较差;三是我国在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方面与国际同步,但新的工艺往往对设备和工艺过程控制要求较高,我国的精密加工设备基础比较薄弱,限制了产业化。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对双向拉伸的全套工艺及其详解;影响锂电池隔膜厚度公差的几个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生产线速度;如何减少破膜;如何减少和控制针孔;如何减少薄膜上的静电;如何控制透气度;提高隔膜抗穿刺强度技术,提出技术方案,5-10年开发实用生产技术,增加国产锂电池隔膜的份额,逐步减少隔膜的进口依存度。 —开发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针对目前电解液配套基本已实现国产化,但软肋是占电解液成本约一半的电解质六氟磷酸锂,国内基本没有企业能够生产。出现这一状况的的主要原因是六氟磷酸锂的技术门槛相当高。六氟磷酸锂要求纯度高、水分低,但由于产品本身极易吸潮分解,因此生产难度极大,对原料及设备要求苛刻,属于典型的高科技、高危生产环境、高难生产的‘三高’技术产品。六氟磷酸锂的三大主要原料是五氯化磷、无水氢氟酸和氟化锂,其中又以后两者的生产难度最大,重点强强联合突破无水氢氟酸和氟化锂在生产工艺上取得突破。 —开发非碳负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虽成功商品化,可由于碳作为负极总是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未来肯定要被非碳材料取代。因为石墨在电解液中会形成钝化膜,该膜虽可传递锂离子,但会引起能量的损耗。而且当电池过充电时,石墨负极表面会析出金属锂从而引起电池短路。随着温度的升高,嵌锂状态下的石墨负极将首先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有可能会生成易燃气体,发生燃烧。所以石墨不是最理想的负极材料,寻找性能更为良好的非碳负极材料课题研究。 —研究锂电池产业标准。针对缺乏国际标准话语权的难题,重点开展隔膜、电解液、非碳负极材料技术攻关,从而获得产品的标准研究,5-10年内我国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数量翻一番,在国际标准层面提高我国竞争力。 3、中长期目标 研究开发锂电池关键材料制造技术。针对我国锂电池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从战略层面重点对电池的化学问题、物理问题、温度问题、结构问题等,在这些方面研发建立数学模型,突破动力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技术难题等,构建锂电池生产关键技术和工艺体系,推动我国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行业快速发展。 咨询电话:010-62819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