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灵魂附了谁的体?


      有些人可能注定要成为影响历史的小人物。令百年银行巴林银行破产的,是个叫尼克·里森的交易员。里森后来坐牢了,正是他按响了金融危机的按纽。中断世界新闻报百年历史的,则是受雇的私家侦探格伦·马凯尔。马凯尔2005年也坐牢了,但窃听事件却在6年后演变为一桩轰动世界的窃听丑闻,甚至媒体将之与美国水门事件并称。

     最新的小人物是布雷维克,这个挪威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2011年7月,令世界为之不安。

     坦率说,布雷维克的可怕之处,不是他的杀人如麻,不是他毁坏了挪威这个人间天堂的美誉,而是当他让子弹飞的同时,打开了潘多拉盒子,释放了在欧洲已经被关押了近70年的魔鬼。

     第二次世界战争结束,遍体伤痕的欧洲进行了彻底反思。结果发现,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欧洲尤其是欧洲大陆,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一种反动倾向,其中以德国希特勒的纳粹主义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最为猖厥,正是这种极端主义思潮,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人类尤其是欧洲推向了战争深渊,人类文化、经济、军事进入了一段黑暗与倒退期。反思的结果,是欧洲开始逐渐复兴多元文化,推崇多种族文化、信仰并存的欧洲。日后欧洲联盟、欧洲中央银行、森根国家通关、欧元等,都是这一思想的结果。

      欧洲后来长期稳定与繁荣,是否与多元文化的盛行有直接关系,至少目前还没有准确答案,事实上也没有人有时间去做这样的整理。不过,在欧洲稳定与繁荣的同时,极右势力一直没有停止宣传攻势,只是不占主流而已。

      人类进入新千年,尤其美国世贸大楼被炸之后,恐怖主义猖狂,世界既往秩序被打乱,欧洲极右思潮得以国家利益为借口,开始抬头。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的极右势力开始活跃,甚至在法国这样的欧洲国家甚至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势头,德国也是蓄势待发。究其原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与日本一样,经济一直不景气,就业率持续下滑。而金融危机的来临,则逐步让欧洲战国感到恐慌,甚至有绝望有气息。

     一直以来,欧洲经济虽然逊于美国、日本,但是,欧洲强大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建立在文化自豪感之上的自信,是欧洲与美日抗衡的底牌,但是,在恐怖主义威胁与金融危机恐惧双重挤压下,整个欧洲的无助、无望感,曾经强大的欧洲自信在一点点被剥蚀。而冰岛国家破产,希腊濒临破产边缘等相继诞生的现实,很容易让欧洲一直跃跃欲试的极右势力抬头。排外,甚至焚烧中国产品的极端行为,相继在欧洲上演。

      因此,布雷维克枪击事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也许,最终可能确定布雷维克就是是神经病患者,但没有患病的布雷维克们,正在欧洲,甚至欧洲之外的地球上活跃着,并蔓延成全球化的敌人,甚至是便于经济共同繁荣的终结者,人类共同福祉的魔鬼。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布雷维克身上,流淌的可能是希特勒的血液,起码,二者在骨子里有共同处。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场本国利益至上,拒他国于国门之外的贸易保护政策,正在像美国这样以自由主义市场为标榜的国家上演,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日本丰田汽车在美国被起诉,即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当初,丰田的雷克萨斯车因为制动故障被召回。这件事情后来演变成大规模召回事件,直接影响了丰田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后来的调查表明,最初的制动问题,是天气过于寒冷,以及驾驶者的不当操作引起的,与丰田雷克萨斯没有直接关系。但木已成舟,丰田又能奈何?而美国的汽车公司,正是在那个时候得以喘息的,并东山再起的。多么典型的一个打压与扶持的“阴谋”。

      其实,类似的遭遇,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都曾经有过不同程度的领教。过去,我们多是从自己国际视野不够,本土化不深角度进行反思。确实,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要融入国际市场,确实要拓宽国际视野,要在本土化上下大功夫,不过,也一定要看到,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合理化、公开化、扩大化,这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需要审时度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