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源多分散 抑制普麦涨


  

  近几年粮食收购结束之后,往往是粮食价格逐步走高,连老农民都已经形成印象“早卖粮食就吃亏”“卖完了就涨价”,因而“惜售”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出。一些粮食经营者也顺势而为,借机“囤粮”,赚个“风险”不大的辛苦钱。今年收购形势大变,市场波澜不惊,价格高位平稳,托市收购迟迟无需出台。

  不少人对今年小麦后市涨势抱较大希望,据接触到的一些粮食经营者,多是盼粮食涨价。在诸多的分析预测中,多讲种植成本推动和通胀推动,却“省略”了一些重要因素:

  其一,粮源分散,缺少“庄家”经营。做股票、期货的人都知道,一波行情的启动,要有供求关系失衡的机会和造势的理由,当然更少不了庄家的启动。庄家获利要得到保证,越是筹码高度集中,越容易操作,启动的可能性越大。

  以往收购结束后,粮价逐步上涨的情况,除了通胀因素之外,不能不说“商品粮”被高度集中甚至垄断,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年这一条被改变了。

  据8月24日国家粮食局公告,截至8月15日,11个小麦主产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1年新产小麦4414.5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902.2万吨,占收购总量的66%;比去年同期占比减少14个百分点。

  据分析,今年小麦收购中,不仅是市场化主导作用越来越大,政策性收购比重大为减少,并且以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粮食贸易企业为主,而当地的粮食购销企业会越来越弱化。这样,今年的商品小麦,目前分别存在于3大块:农民、加工企业、贸易企业。

  按照今年夏粮增产312万吨,目前比上年减少收购213.9万吨计算,农民存粮增加近526万吨。

  有人说:如果中储粮等国有主体大肆收购,有可能抬高物价总水平。

  依我看,这种可能性很渺茫。

  我问一些人,“如果价格涨了,你干什么?”。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卖粮呀!

  我就提醒一点:大家都等着涨价卖粮,谁来涨这个价?都想坐轿谁来抬轿?!

  粮食加工企业作为最终的使用者,在已经掌握相当一部分粮源的情况下,缺乏抬价动力;农民“惜售”无非想再高价卖粮,缺乏抬价能力,一般贸易企业也无抬价能力。

  只有大型国企有能力却没必要抬价收粮。7月下旬以来,主产区国有粮企收购小麦同比差距不断缩小 ,7月31日比去年同期减少收购1124.2万吨,8月15日比去年同期减少收购774.4万吨,同比差距缩小350万吨,半个月收购399.5万吨,而去年同期收购153.8万吨。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市场价位上可以收到粮食。同比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其二,宏观通胀压力难减。7月份我国CPI达6.5%,据有关预测8月份可能6.3%甚至与7月份持平。许多人预想的“拐点”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还是稳定物价。在市场供应充裕,惠农政策如期有效,小麦市场价格相对高位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国家的政策取向还是防止出现“跌价”农民“卖粮难”,而主动调整收购政策,抬价多收一部分小麦的市场氛围并未形成。

  从往年小麦托市价调整幅度来看,即使到今年冬小麦播种季节,出台明年小麦托市价也难以高于目前平均1元以上的市场价格水平。所以不要对后市大涨再抱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