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牙人”说到经纪人
欲说“牙人”,先得说“经纪人”,按我国《辞海》说法,经纪人是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
经纪人可划分为一般经纪人和特殊行业经纪人。特殊行业经纪人是指从事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科技、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经纪人,必须通过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获得专业经纪人员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
所谓一般经纪人,是指从事国家允许公开交易,又不属于特殊行业的商品交易的中间商。一般经纪人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为商品的买方寻求卖方,为卖方寻求买方,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从而促使买卖双方成交。一般经纪人亦称为商业经纪人,就其意而言,就是为用户提供商品交易提供中介服务,包括房地产买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交易、转让、闲置设备出租或出售、运输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对于一个用户来说,发现并找到一家或一个好的经纪公司或经纪人,无疑就是发现并找到了一座“金山”。
就一般情况而言,佣金是经纪收入的唯一来源,其性质是劳动收入,经营收入和风险收入的综合体。
说罢以上这些关于经纪人的枯燥知识,现在来说比较有趣些的“牙人”。
在我国古代和近代,经纪职业都被称为“牙行”,这个名词真的很形象,因为干这一行的人全凭“牙尖嘴利”,在某种情况下全得靠一张巧舌如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巴去“揾食”(讨生活)。由于后来“牙人”逐渐有了同业性组织,并且慢慢发展到有了固定的地点,因而称为“牙行”。
证诸古籍,汉朝已出现商品交换的中间人,但以“牙人”名世,是到唐代才有的。除了“牙人”之外,还有“牙郎”、“牙侩”的记载,指的也是“牙人”。清代广州的对外商业中心“十三行”内,便活动着许多牙人。此时牙行有官私之分,“官牙”由官府发给牌照,上面印有龙形花纹图案,并且在上面用朱笔划行,通常称作“朱批龙票”。
唐代牙人的“揾食”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提供商品信息,促使买卖双方接触。至于物价的高低,则请君自便,自己议定,牙人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完成交易后,牙人也得到一定的收入,成为牙息。唐代牙息大致为十分之一或略低。至五代,这一抽息比例仍被公认。二是牙人替被代理人包揽买卖的全部业务。牙人在交易过程中全权处理被代理人的买卖事务,真正的买和卖双方直到交易结束后方才见面。三是牙人代商品所有者出售商品,商品所有者得到的是原来议定的价格,而牙人出售时可以抬高价格。如《剧谈录》就提到唐末京城有个叫续坤的医生,托牙人王生卖一匹劣马,要价10万钱,王生后来以40万钱卖出,在交易中,他不但获取了续坤一万钱的牙息,而且获得了30万钱的差额利润。
也许这种“揾食”方式来钱容易,故而执业者越来越多,促使唐代官府俨然将商人和牙人的比例定为二比一,可见唐代牙人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
就商言商,任何社会牙人的活跃,首先同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商人需要牙人为他们提供信息,联系货源,寻找主顾。特别是一些外地商贾,初来贵地,“傻乎乎”不辨东西,牙人的活动对他们尤显得十分必要。
就不知道在我们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现代“牙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哩。
从“牙人”说到经纪人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