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产业水“太深” 呼唤专业操盘手


  媒体环境、题材的定位、故事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落地等等问题,在陈晓春看来这些共同构建了前期评估复杂而标准的体系。“肯定会有一个过程,”陈晓春说,行业正在逐步成熟,未来对专业化程度的需求会更高,“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投了一个影视剧项目,你以为能赚到钱,但是你赔了;拍了一部电影,你以为可在院线上收获票房,但是你输了;买了一部剧,你相信会有高收视率,结果砸了?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项目研究所所长陈晓春认为,目前影视剧生产行业“水深”,并且“不规范”。热钱的涌动和项目的非理性运作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专业“操盘手”的出现,能否为剧本和资金搭建渠道,为投资方和购剧方降低风险?

  太多的“可惜”

  陈晓春浸淫电视剧行业二十余载,每年收到四五十个剧本,也时常与国内知名制片人接触。“我经常会听他们讲,某个剧本就是从我这里溜走的,可惜当时没看上。”于是,高收视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并未卖出高价钱,《牵手》《大宅门》这样的好作品也几起几落;但相反一些制作方与购片人皆看好的片子,收视率却奇低。

  平台不成熟,跟风现象太严重,通常被人们归结为影视剧项目失利的原因。“只要一种类型题材拍摄成功后,就有很多拙劣的效仿者,很容易把这个题材拍滥拍死。而且对于新人,制片方不敢冒险;对于新想法,购片方不愿意冒险收购,也很难拉到投资。”制片人刘晓亚对记者说道。

  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3年来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已达到了10∶1.“现在一年拍摄的电视剧是14000多部,流入市场的七八千部里,有四五千部是打了水漂,分文不挣的,真正做到顶尖的每年大概只有2-3部。”陈晓春说。有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达63亿多元,但创造产值不足17亿元。每年生产的电视剧中只有10%—20%赚钱,10%左右持平,70%左右不同程度亏损(其中约20%的戏血本无归)。“如果有专业机构帮他进行评估,可以帮助他们节省很多资金。”陈晓春说。为此,他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影视项目评估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从项目生产制作源头上进行把控和评估,在培养更专业人才的同时,“促进资本进入这个领域”。

  电影行业,项目损失惨重的状况也屡见不鲜。“从票房历史中去筛选, 所谓‘可惜’的作品有两个层面。”艺恩咨询总裁郜寿智说,“第一是项目本身底子不错,若在营销上加大力度,是可以在商业上得到更好回报的。另外一种‘可惜’则是,项目的题材是可以做好的,但是最终因为整个主创团队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成功。”

  在郜寿智看来,电影《战国》即是如此。由于电影定位不清晰,资金回收渠道不明,导致它虽有一个多国组合的主演团队,但从海外市场得到的回报极少;而在国内因宣传的核心卖点错位,亦使得整体票房不佳。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艺恩咨询也提出了“电影投行”的概念,声称将为电影项目从早期的定位包装、风险评估以及后期制发调研提供全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