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儿的大生意可能是个坏生意


  百度3.06亿美元投资去哪儿的事儿过去有些日子了。这个事儿显示了百度的财大气粗,但是在业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轰动——

  一方面是因为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们的大手笔收购来的很凶猛,很难形成吸引众多眼球的的大新闻;另外一方面多数人对这笔生意其实并不是很看好,这是一个大生意但是不一定是好生意。

  对于百度成为去哪儿大股东的事儿本来没想发表什么意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观点;但是周末看了《第一财经周刊》中的一篇题为《去哪儿的大生意》的文章,很是有一些话想说,一财的这篇文章确实不够客观的。

  1,  这是去哪儿又或者是百度的软文吗?

  2,是不是写此文章的记者从来没有用过去哪儿又或者酷讯吧?

  我相信,一财的朋友应该不会直接发这样的软文;那么更大的可能性应该是一财撰写此文章的记者(编辑)还是更多的通过携程、艺龙等网站订机票和酒店吧,恩,很有可能没有体验过去哪儿。

  在之前传来百度3.06亿美元入股去哪儿的时候,曾和朋友私下聊到这是去哪儿最好的选择,也是百度的最好选择。

  从去哪儿的角度来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资本进入才足以抗衡携程、艺龙、酷讯等强大的竞争对手;从百度而言,如果想要涉足在线旅行业,携程、艺龙等都不是百度的菜,百度也没有足够的能量整合….

  说白了,去哪儿和百度具有一样的基因——从好的方面说,是做大流量的能力和商业模式的打造;从坏处说,去哪儿和百度一样都是天然具有某种流氓特质——

  去哪儿的商业模式其实和百度的竞价排名没有太大的差别,两者的商业基因基本相似,整合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无缝链接。

  但是,请注意,去哪儿并没有显示出足够威胁携程、艺龙的实力。

  在去哪儿被百度入股之前不久,去哪儿曾经掀起了一轮“去携大战”,去哪儿指责携程垄断以及抄袭等等——但是在一财的文章中披露的数据,去哪儿的流量、签约客户等等都要比艺龙和携程要多的多…

  事实上,无论该文如何演绎,携程都依然是在线旅行产业毫无疑问的老大哥;不仅仅是在市场份额,更是在整体的服务水准上,都摇摇领先其他竞争对手。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经常也会四处寻找便宜的机票——确实,能够在去哪儿搜索在价格比较便宜的机票,但是一旦想要预订,却会发现去哪儿的供应商提供的很低的报价很难实现;不是没票了就是需要为其他额外的费用买单…..而且去哪儿上云集了很多小的资质不够的机票供应商,投诉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事实上,仅就个人近半年来的出行,低价机票在淘宝、艺龙、携程、航空公司官网上都有可能预定到….而去哪儿则不一定,因为显示在前列的往往都是掏了广告费的客户。

  来看看携程们的优势,这是去哪儿和淘宝很难达到的——

  “携程的竞争力在于通过电子商务实现旅行产品销售的人性化、标准化服务。

  携程实现了价格的透明化、产品差异化以及需求的个性化,因为携程不仅仅采用在线模式销售产品,更是通过先进的呼叫中心实现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要推崇呼叫中心存在的原因所在,这也是淘宝、腾讯、去哪儿等企业短期内难以撼动携程的原因所在。淘宝的优势在于平台,腾讯的优势在于腾讯,去哪儿在于搜索,但是他们均还不擅长于服务,标准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才是携程真正的竞争力。”(原文见2010年旧文《在线旅行市场竞争格局浅析》)

  携程艺龙等的优势就是去哪儿等的劣势,用户不应该被低价完全的圈住。

  但是,就好像百度上层出不穷的假广告也没有影响百度的市值一样,借助低价优势去哪儿的市场空间足够的庞大——这也是百度入股的原因所在,两者的基因实在是太近似了——收购去哪儿,对与百度来说是个好生意,因为两者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企业文化都很类似。

  这也预示着,两者的联姻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去哪儿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一笔大生意,但是,大生意不一定是好生意。

  去哪儿的大生意,对消费者而言可能是个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