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仍应以媒体为当前核心战略?


  开放性战略很重要,但无法成就平台理想,要成就平台,需要把媒体战略做到极致!

  11月16号,新浪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现场气氛正如事前所预期的那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据说有近3000名开发者,都涌向了这个主题是“未来,由你开启”的大会,开发者对微博平台给予的热情,令人惊叹!

  与开发者澎湃的热情相对应的是,新浪发布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数据和积极开放的合作姿态。数据显示,新浪微博从去年8月28号对外公测,公测后66天,新浪微博迎来了第100万个用户,2010年8月28号,即,对外公测1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3000万;到在2010年10月20号,新浪微博用户数再次实现了飞跃性的增长,一举达到了5000万,平均每天微博发布量2500万条!

  关于开放平台,按照新浪微博总经理彭少彬的说法,新浪微博包含了信息、用户、关系这三个最基本的社会化要素,新狼会把微博这三个要素整合在一起,通过API开放给第三方使用,这就是新浪微博开放平台。为进一步扶持微博平台上的生态系统,新浪甚至联合几家VC,投资两亿元,设立“创新基金”,专门扶持微博上的应用开发者。

  用户的飞速增长、平台敞开怀抱、开发者积极踊跃,一片欣欣向荣,于是有人惊呼:“微博平台之势已成!”

  新浪微博的平台之势真的已成吗?

  让我们透过新浪微博的几个关键数据,简单分析一下,按照新浪公布的数据,目前其微博用户数是5000万,每天发布2500万条。即平均每人每天发微博0.5条,考虑到相当部分用户更倾向于“只读不发”,假设微博控每天发帖量为5-10条的话,新浪微博实际活跃用户在500-1000万。

  这样的用户基数是怎样的概念呢?我们对比几家其他公司的数据:首先是被公认为平台的腾讯——其在2010年Q3的财报显示,其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1.187亿,而其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包月用户数为6,730万(约为总注册用户的10%)!且与每人每天发0.5条的新浪微博相比,在QQ上的用户,其信息发送量显然要大的多;另外一家平台型的公司——百度,据称每天的搜索量也上亿次;即便是尚未被称为平台的盛大,其在2009年Q2的财报中公布了用户的相关数据;其MMORPG类游戏的活跃付费用户数达到858万,月平均贡献ARPU值41.7元,休闲游戏的活跃付费用户数为186万,月平均贡献ARPU值18.4元。

  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数只有500-1000万,即使其中50%愿意付费,也只有200-500万的付费用户量,显然,与上述几家公司数千万的付费用户数相比,相差着一个数量级。以这样的用户基数,支撑一个开放式的平台,让开发者有真金白银的收入,还略显稚嫩。

  用户增长能否持续?

  于是战略核心回到用户基数的增长上,开放平台战略若要成功,必然要让开发者赚到钱,那就先把目前的用户基数再做大5-10倍。令人欣慰的是:在最近两个月,新浪微博用户数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每月增加1000万,问题是这种增长能持续多久?会不会遇到瓶颈?能否支撑5-10倍的用户基数增长?

  搜狐的张朝阳最近又隔空喊话了,号称要“搜狐将用核战争形式打微博大战”,最近2个月内,他已数次表态要发力微博,而且一次比一次的重要级更高。当然,每次都会引来新浪微博上的一阵明讥暗讽,大家的理由很明确:微博是个网络效应很明显的产品,加入的人越多,这个网络越有价值,领先者持续领先,新浪的雪球一旦滚起来,后来者想再超越,确实比较困难。

  但是,在张朝阳看到了微博另一个特征,微博还是一个精英圈和媒体圈玩的东西,还没有真正走向大众,他打算抓住微博走向大众的市场机会。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新浪微薄目前的5000万用户,代表不了主流网民,要成为平台,微博必须从“白领”走向大众。但是在中国互联网,似乎还没有哪个产品能先从白领市场出发,走向大众而获得大成的,新浪微博今天火爆的程度,在博客网、开心网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走向大众,就开始盛极而衰。

  新浪微博能不能走出“白领互联网”魔咒,避免盛极而衰的命运呢?

  成就平台之路:楔型模式还是开放模式?

  关于开心网衰落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过晚的开放平台,导致用户离开;还有一种说法是,其打发无聊价值模式无法持续。

  不可否认,开放性对平台的价值提升,确实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平台上的应用越丰富,平台越有价值。但如果平台自身不能形成让海量用户持续停留的能力,而寄希望于平台上的应用来实现这种价值是不大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某种应用能做到这一点,那它自身就会成为一个平台,而不会寄生在其他平台上。因此开放性不够不是开心网衰落的主要原因,开放最多为其带来下一个“偷菜”、下一个“开心农场”,却无法确保海量用户持续对开心网感兴趣。

  相对来说,第二种说法更接近开心网的模仿对象——FACEBOOK的平台价值观。其CEO扎克伯格,在最近接受《Fortune》杂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做很酷的网站,而是要做有用的平台。酷眩的东西终究会褪流行,有用的东西却不会,它可能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我说的,Facebook的公用事业(utility)特质,我强调的就是要有用”。

  如何成为缔造一个持续有用的平台?2005年,百度曾提出过一个“楔型竞争力的概念”,即平台的形成,一开始并非靠一堆瓶瓶罐罐的应用,而是抓住某一种用户普遍需要、持续性的需求,靠一个极小的点楔入,提供一个能让用户有兴趣随时随地且日复一日地使用,形成“成瘾性消费”的网络工具。当这个楔子牢牢切入市场,吸引大量用户、并持续使用之后,平台的价值才真正产生。

  对于这种“楔子型”应用的特征,我在《整合MSN后,新浪微博如何实现平台化?》中提到了“三个代表”的原则,即:1、代表了绝大多数网民;2、代表了网民的基本需求;3、代表了长期的持续性的需求。显然,IM、搜索都符合类似特点,而且两个产品都具备一家独大的垄断性,从而缔造了两个平台级的公司。

  显然,开心网并没有提供这种具备“三个代表”特征的楔子型应用,所以也很难成为平台。(但这并不影响开心网依然有机会成为一家有价值的公司,正如周鸿祎建议的那样:“开心网该学Zynga而不是Facebook” ,因为其已经证明了开发社交游戏的能力)

  问题是,新浪微博具备这种特点吗 ?

  新浪微博的楔子在哪里?

  “微博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它是一个实时的信息传播的平台,有人说它是一个全新的新一代的通讯平台,也有人说它是全新的社交网络,这些说法都对,但是还不够全面。”这是微博开发者大会上,新浪CEO曹国伟对微博特征的描述。

  确实,微博已经表现出了媒体、沟通、社交等几种特质,新浪也把微博的发展定义为“媒体、社区、开放式平台”三个战略阶段,那个点能成为新浪微博的楔子呢?而这个点很有可能就是微博的媒体功能!

  在《财富》杂志举办的“财富CEO峰会”上,微软亚太研发集团CTO张宏江说:“我已经不再用其他渠道看新闻了,第一时间新闻肯定是新浪微博先出来。在微博上,我只关心我的粉丝和我关心的人,他们给我一些我最需要的信息。这已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趋势,这个趋势不会停止。”

  张宏江的话其实反映了许多微博控的一种感受——上了微博,不再看门户。很对人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其实这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中国网络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的整合”,所以,内容类的网站有个特点,就是每天早上,编辑非常忙碌的到各个内容源,去抓内容,如果漏掉重要新闻,则属于重大“责任事故”。这么做,其实是为了保持门户的核心定位——“网民获取资讯的入口”,在微博出现之前,门户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门户新闻比报纸更新更快、更全面,从而成为网民获取资讯的入口,获得了大部分展示广告的市场份额。

  但现在,门户的这种入口地位正在越来越受到微博的挑战,微博在上,通过关注记者、报社、明星、研究机构获得新闻,通过他们的主动分享、转发,你根本不用担心漏掉重要新闻;再关注几个牛人,他们“主动”帮你多角度点评新闻,这一切使得,微博的更新速度、内容深度、内容全面性都远远超过门户小编“整合过”的内容。所以,微博控会觉得看完微博,再看门户,就索然无味了——微博已经成为完全个性化的新闻门户。

  因此,在微博众多功能里,“看新闻”的价值已经非常清晰,而实际上,看新闻一直是广大网民的根本性需求之一(远远超过自己写或是评论、转发等生产内容的行为),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原则。

  既然如此,突出和强化微博的媒体特征,让微博成为人手一个的“个性化新闻入口”,(即便是不评论、不转贴,仅通过关注一些人,也可以实现),做到“上微博,不再看门户”的价值,是极有可能的;再加上微博自身具备一家独大的特点,完全有可能帮助新浪微博,一举颠覆目前群雄割据的门户格局,实现一家独大。

  如能这样,新浪“媒体、社区、开放平台”的逻辑就非常清晰:1、媒体战略:通过个性化新闻,吸引海量用户;2、社区战略:用户在评论、转发中发生互动,产生社交需求,提供好的沟通工具(如与MSN合作),促进用户互动,让用户产生社会关系,锁定用户,平台形成;3、开放平台:通过丰富的应用,实现向用户付费的模式转变。

  换个角度想,如能做到用户上新闻,只上微博,不去门户,即便平台战略不成,因为微博的一家独大性,门户现在的展示广告市场份额也会大幅度向新浪微博集中,且由于独占,广告报价会大幅提高,新浪也能有至少3-5倍的增长。(在美国,Facebook在展示广告的市场份额已远超雅虎)

  新浪微博的媒体战略如何操作?

  微博的媒体战略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新浪应该建立完全以微博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流程,所有新闻都在微博先发布,经过转发、评论后;按照热度,在门户各频道呈现。这样一种架构,有三个关键点:1、以开放平台为抓手,聚合内容资源;2、以微博为核心,实现内容的社会化再生产;3、以门户为界面,实现全新的内容呈现。

  1、 以开放平台为抓手,聚合内容资源

  通过开放平台,实现与外部网站的“一键分享”合作,让用户方便的把外部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另外还要整合电视台、广播、会议活动等线下内容资源,成为其用户互动平台,把各种媒介的内容统统整合到微博平台上来。

  2、以微博为核心,实现内容的社会化再生产

  通过转发、评论等功能,让大量用户参与内容的生产,是内容变的独特、而有价值。

  3、以门户为界面,实现全新的内容呈现。

  按照微博热度,向门户个频道输出内容,同时也引导门户看新闻的用户,加入讨论,进而变成微博用户。这样做既可以打通门户与微博的界限,把门户看新闻的用户转化成微博用户,又可以让门户内容更新极快、更个性化、更有深度,会提升门户各频道的广告价值。当然,完全借鉴DIGG式的内容输出方式,也许太激进。但是两个层面的改革是可以做的:1、加大微博向门户频道的内容推送力度;2、把门户新闻的评论功能用微博替代,每个新闻旁边都是不断滚动的热点微博评论。这样逐渐把门户用户导入到微博用户中。

  现在,搜狐、腾讯都已经把微博作为公司的重要战略。新浪微博面临围追堵截,快速发展海量用户,成为平台成败的关键。开放性战略很重要,但是无法解决海量用户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恰恰是需要发挥新浪的核心能力,彻底把媒体战略发挥到极致,这才是新浪从一家门户向平台型公司转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