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产业变革 给东莞留下了什么?


     上周举行的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会议,被商界、政界、传媒界认为是产业转型升级再出发大幕的开启,配之“新二十一条”出炉,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向纵深推进,而这一变革的成败,事关东莞今后能否再次领跑。

  务实地总结成效梳理问题

  经历三年 “产业改革”的东莞,并没有因为外界赞誉、好看的数据而大加自我肯定,诵读各项成就。取而代之的是,最高决策层在这次会议上用三分之一篇幅述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却用三分之二篇幅梳理产业六大问题,寻求五个出路,这种务实的作风迎来各界一致肯定。

  “产业改革”经历千余个日夜,为何选在看似平常的八月举行工作会议?可以说,这个时间点的选择看似有些平常实则并不简单。

  一方面,东莞亟须对过去三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得失,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寻求到破解短板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表彰先进,坚定全市层面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不能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漫长而产生懈怠;一方面基于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层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或面临困境,东莞将掀起后金融危机时代扶企热潮,为莞企注入新的信心活力。基于以上考虑,可以说,本月召开这个会议正逢其时。

  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

  相对于一串串喜人数据,“产业变革”到底留给东莞哪些经验和体会?这是外界更加关注的一个焦点。

  从三年前部分民众、基层干部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抵触、怀疑、观望,到这座城市产业结构将如何转型、转到哪里,再到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这其中,东莞每向前迈出一步都伴随着众说纷纭和流言蜚语。“赶人赶厂说”、“赶走外商说”、“倒闭潮说”、“行政强制转型说”一时甚嚣尘上。然而,无论哪一种言论都没有影响到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三年来东莞转型升级大业从未因外界的干扰而停滞,一直向前。

  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基本原理

  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时至今日,东莞式的答案是:既不优柔寡断也不盲目冒进,而是脚踏实地从东莞产业现状出发,正确理解“腾笼换鸟”,避免产业空心化和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确保结构调整的有序推进;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担当何种角色?政府要搭建服务平台、技术提升平台、市场拓展平台三大平台。政府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利益的协调者、一个产业调整考核者,而不是用行政手段赶厂赶人,不是要一下子把整个人口数量降下来,不是用行政手段逼企业违心地调整,而是遵循经济规律,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进行引导。

  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村(社区)和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使得企业加快进行产品和技术升级,积极进入新产业、开发新产品、抢占新市场;通过村(社区)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转移低附加值产业,引进产业服务业,实现了“腾笼换鸟”和产业转型升级。

  以上三个基本原理,是东莞通过三年多实践摸索得来。只有明确基本原理,时下面临政策资源使用过于分散、人才少、大企业少等技术型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破解。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仍然是东莞的首要命题。只有始终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摆在战略层面、作为战略任务,明确基本原理,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才有可能在5年内实现东莞的产业结构脱胎换骨的变化。

[东莞中小在线 http://www.sme07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