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是全球城市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城市,是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节点。国际商贸功能是世界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从目前公认的三大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来看,世界城市必然是国际商贸中心。
国际商贸中心是商贸流通、购物消费的国际化中枢,通常具有国际流通交易功能强大、国际时尚消费功能完备、高端商贸主体聚集、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等显著特点。通过比较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国际商贸功能与特点,可以为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合理的政策建议。
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国际商贸功能比较基础条件比较
经济发展水平。2010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777.9亿元人民币,约合2065.5亿美元,与东京、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香港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10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达到 75%,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的第一位,与纽约、东京、伦敦等服务业所占比重超过 80%的发展水平尚有差距。
市场开放度。2010年普华永道和纽约合作组织联合发布的《机遇之都》研究报告显示,在纽约、伦敦、东京等21个国际化都市中,北京市利用外资排名第 2位,仅次于上海,对外资吸引力全球领先。
国际购物消费功能比较
零售市场规模。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零售市场具有一定规模。2008年北京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高于香港,但仍低于东京(1403.5亿美元)、伦敦和纽约。2010年,北京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达到920亿美元。
零售业国际化水平。2010年世邦魏理仕发布的《零售业的全球化进程》研究报告显示,世界知名的294家零售商已有41%进驻北京,位居世界第六。伦敦56%,迪拜55%,巴黎46%,纽约44%,香港43%。
国际流通交易功能比较
对外贸易。2010年北京货物进出口达 3014.1亿美元,占全球0.99%,占全球份额已超过纽约、伦敦。香港 7632亿美元,占全球2.35%。东京 3529亿美元,占全球1.09%。2009年北京服务贸易收支规模达664.1亿美元,占全球1%,高于本市货物贸易占全球比重。
跨国公司总部。跨国公司总部是实现国际流通交易功能的重要市场主体。2011年《财富》世界 500强企业中,总部设在北京的企业共有 41家,在全球各城市中排第 2位,仅次于东京(49家)。同时,北京还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截至2010年,北京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具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性质的外商投资性公司183家。
配套服务功能比较
金融业。2009年英国伦敦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伦敦以 781分高居榜首,其后依次为纽约、新加坡和香港,上海和北京分列第35位和51位。
商务服务业。北京聚集了各类国际顶级商务服务机构,但与其他世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世界十大银行、十大保险公司、十大律师事务所、十大会计事务所几乎全部进驻伦敦、纽约和东京。北京有9家国际顶级银行、8家国际顶级保险公司、8家国际顶级会计事务所、10家国际顶级律师事务所进驻。
北京会展经济优势突出。在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2010年公布的国际商业会议目的地排名中,北京列第十。与其他世界城市相比,虽低于维也纳、巴塞罗那和巴黎,但高于伦敦、纽约和东京。
航空运输业。2010年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 7394万人次,在全球排名第2位,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8933万人次)。北京便利的航空运输业使国际人员和货物流动更加通畅。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从交易市场看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
专业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近年来,北京成立了技术、产权、林权、环境、石油等专业交易所,但与世界城市相比,现有的专业市场规模较小,主要从事现货交易,影响力和辐射力有限。缺乏具有国际定价权的中远期大宗商品市场以及股票、外汇、黄金、期货等要素市场。从世界城市看,纽约凭借诸多国际领先交易市场,在国际资本、石油等商品定价上具有绝对话语权。200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市值占全球交易股票市值的35.7%,在全球金融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伦敦除有形专业市场外,还形成了欧洲碳排放交易聚集区,2007年这里的碳交易占欧盟的89%,基于碳项目的投资交易占到欧盟的一半。
消费市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北京虽已引进众多著名品牌,但尚未成为各大国际品牌代理商的总部基地。国内品牌及本市商品品牌尽管已有长足发展,但在品牌美誉度、客户忠诚度上仍有相当差距。此外,零售业为百姓生活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24小时全天候服务、城乡无差异服务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
商业街区特色化发展需要加强。特色商业街区是世界城市的国际名片,纽约第五大道,伦敦牛津大街、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以及东京银座等均是享誉全球的购物天堂,市场繁荣、交易量可观。目前北京已有24个市级特色商业街,但国际知名度与世界城市知名商业街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从交易主体看商贸企业的国际配置力
有待培育和增强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配置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跨国公司及其地区总部是全球交易网络的重要节点。北京地区拥有的世界 500强企业数居全球城市第二,但对国际资源的影响力和配置力与顶级跨国企业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本土商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全球500强企业零售商排名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后,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短板,也是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必须破解的难题。没有本土流通渠道的保障,中国制造的优势将无法真正体现。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及美国零售业权威杂志《STORES》发布的“2009年全球零售250强”榜单中,仅有国美电器跻身第63位。
从交易对象看缺乏特色的品牌商品和服务
缺乏国际知名的特色品牌商品。东京、巴黎等世界城市拥有享誉世界的索尼、资生堂、路易威登、香奈儿等名品,北京以联想、全聚德为代表的品牌尚在成长之中。
以服务为主的消费和贸易亟须大力发展。北京市服务贸易在国内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与世界城市相比,仍ar pageTracker = _gat._getTracker("UA-6782019-1");pageTracker._trackPageview();} catch(err) {} 。
商贸配套服务体系和商贸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消费与金融融合程度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消费信贷规模偏小。北京消费信贷服务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等,主要业务是住房、汽车贷款和信用卡。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不到 12%,而美国这一数字则高达 60%。二是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难以有效满足商贸发展的需要。如美国某银行针对健身消费的特点,与在华美国健身连锁企业开展合作,针对外国消费群体,开发了特约委托收款业务,帮助消费者实现灵活分期付费,同时也为企业稳定了消费群体。这类消费金融产品在美国十分普遍,但内资银行鲜有尝试,国内消费者亦不了解。
物流配送体系需要下大力气提升水平。世界城市都是交通枢纽,物流业相当发达。北京以其发达的交通网络,已成为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以首都机场为例,作为全球第二大客运机场,其航空货运量与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尚有较大差距。而航空货运量一定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轻便、高附加值产业的聚集与发展水平,以及这种产业对国际市场的辐射能力。
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世界城市多为商务服务业发展的高地,伦敦是著名的国际法律、会计服务中心,世界前三大律师事务所总部都设在伦敦。与之相比,北京的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化商务服务水平、国际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还需伴随中国企业、北京企业“走出去”的过程经历国际市场的锤炼。
建设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的路径选择
加快推动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为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市场品牌丰富度、特色企业集中度、总部经济聚集度、商务服务完善度和国际排名美誉度等“六个度”,全面推进商贸流通的“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到“十二五”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实现商品流通规模翻番,市场聚集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强化国内全球采购中心的地位;二是货物、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均突破1%,提升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三是国际时尚消费功能更加完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0000亿元,达到世界城市消费规模;四是高能级商贸主体加速聚集,总部经济聚集程度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五是商贸配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商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之都。
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便民利民,服务百姓,始终是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居民创造更加便利的消费环境,是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以人为本,促进便利消费。继续完善提升市级商业中心功能,加快城市南部地区以及新城商业设施建设。科学布设商业网点,重点提高新建社区和郊区零售网点覆盖率。扩大连锁网络覆盖率,提高连锁企业销售额在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继续提升商业设施无障碍和刷卡消费无障碍水平,改善购物消费停车条件,为消费的不断提升创造必要的外围保障。
创新方式,发展新型消费。大力发展网络消费,积极推进信用消费,适度发展商业赊销,稳步推进信贷消费。继续扩大服务类消费。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服务类消费。引导商贸企业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积极开发银发消费市场;促进和规范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
强化监管,保障安全消费。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和储备管理水平,健全应急投放体系。推动商务行业安全监管信息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提高市场品牌丰富度 丰富首都市场的商品和服务品牌,提升购物和消费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品牌增加消费者选择,品牌促进消费者即时消费,品牌形成城市消费个性。
发展自主品牌,引领北京创造。推动“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产品和服务更加适应当代消费需求。培养一批现代化新兴品牌。继续支持“双自主”产品出口。支持有实力的在京商贸企业创立和经营自主品牌。近年来,北京商务部门通过服务倾斜、政策倾斜,为“老字号”企业走向全国,为“双自主”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各种国际展会上,为本市“双自主”企业打出的共同促销主题是“北京创造,全球共享”。目前北京的“双自主”品牌出口已占全市出口的6.5%,比2010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为24%。
汇聚国内品牌,经营中国特色。为国内品牌商品进入首都市场搭建平台,荟萃、营销全国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度,以首都不断扩展的内需市场促进中国知名品牌在首都的聚集。以2010年启动的北京“各地商品大集”为例,一年半的时间,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借助“北京商品大集”,实现了品牌在首都市场的进一步聚集。近700个国内知名品牌落户北京,既丰富了首都市民的市场选择,也为全国各地的品牌进入首都市场,并通过北京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引进国际品牌,融入国际时尚。依托中心商业区和多功能购物中心,促进国际品牌来京设立辐射全国或亚太市场的代理总部和地区总部。吸引更多国际知名展会在京举办,拓展品牌引进渠道。
提高特色企业集中度
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财富。打造特色商务平台,促进特色企业聚集,提升特色行业品质,扩大特色消费,是形成城市消费特性的关键,也是让一个城市在众多城市中突显的关键。
加快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形成商业服务消费平台。推动各类商贸特色街区的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与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消费和贸易。创新推出高端工艺品、艺术品、时尚商品和服务。引进国际知名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引导扩大文化体育消费,引领消费潮流。
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形成新型消费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吸引企业集群式发展。建设高效、快捷的电子交易、结算体系,推动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发展。
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以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发挥各区县特色产业优势,培育专业化出口产业基地,大力推动特色产品出口。
加快特色企业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老字号”企业引入现代经营理念,通过连锁经营实现创新发展。支持对外承包工程龙头企业进入总包、设计等领域的能力。鼓励企业联合协作,提升“走出去”的整体实力。
提高总部经济聚集度
总部经济是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城市影响力和市场辐射力的主要载体。
一是继续促进功能性高端组织聚集,提高对国内外资源的配置能力。重点促进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推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实体化经营。
二是依托国家部委和在京央企,设立、发展各类大宗商品市场企业总部和进出口企业总部。
三是引进外地民营商贸企业地区总部落户北京。
提高商务服务完善度
商务服务、公共服务发展的完善程度,是实现企业总部和特色企业聚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际商贸中心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
增强配套产业服务商贸发展的能力。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深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提供灵活便利的国际贸易结算服务。积极探索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信用保险服务。推动商务服务业持续发展,继续引进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企业,积极打造商务服务主题楼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和功能,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
发挥功能区政策优势。充分利用天竺综合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功能区,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国际分拨中心,发展离岸贸易、离岸金融和国际物流。加强口岸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完善空港口岸服务功能,在过境免签时限、外籍游客落地签证、购物离境退税等方面力争取得突破。
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政策支持、政府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安全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培养引进人才等方面,优化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软环境。
提高国际排名美誉度
国际排名美誉度既是居民生活便利度、市场品牌丰富度、特色企业集中度、总部经济聚集度、商务服务完善度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是北京商贸国际影响力扩大和整体形象提升的综合反映。
增强商务发展的话语权。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促进策划、洽谈、交易、结算等商流高端环节聚集。保持棉花、化工、钢铁、木材等市场在国内优势地位,规范、发展千亿元规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增强对国内、国际交易、价格、标准、规则的话语权。推进拍卖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培育 2—3家国际知名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进一步巩固北京全球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地位。加大对外宣传,扩大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赢得发展方式的主导权。加快商务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商务可持续发展。发挥商贸流通先导带动作用,推动绿色消费。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支持商业行业节能降耗工作。优化贸易结构,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引导外商扩大增资、并购等非“绿地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争取商务发展的主动权。争取在引资项目、引资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延伸出口贸易链条,支持企业收购或自建国际营销网络,掌握价格主动权。加强对首都商务发展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推动建立商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世界城市国际商贸功能比较研究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