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设计:中国式管理禁界(04)


  一切经济社会危机都是人造,说到底是无性繁殖的结果。所谓无性繁殖,就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按经济社会规律办事,否则也就不会引发各种经济社会危机。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危机不具有周期性,因为神人也搞不清楚某一经济体何时违反规律。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没有规律,因为反规律的行为不仅是有苗头的,而且有行为和后果,是可以预见的。现在爆发的经济危机为何叫做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债危机、金融海啸?这些危机为什么只有在现在才爆发?区别它们并能从中发现其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经济学意义、管理学意义、警示意义?

  1、无性繁殖,传统危机

  经济危机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是由于人类违反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规律造成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诚然,这是从广义上说,而事实上是,不同形式的经济危机有不同的成因,显然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比如,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与发生在我们现在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债危机、金融海啸等均有所不同,表现为它们是资本无性繁殖的必然结果,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债危机、金融海啸等则有不同的成因。诚然,认识它们有管理意义。

  (1)原始积累,殖民主义

  研究发现,资本曾经经历过一个“无性繁殖”的过程。何谓无性繁殖?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经过商品生产而实现了资本增值。大家知道,商品生产是资本增值的唯一渠道,但事实上是,有许多资本的增值未经过这一阶段。比如,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通过“圈地运动”的方式,强迫人们把土地让出来养羊,而且还要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变成奴隶。如果不从,就将其耳朵或鼻子割下来,直至其屈服为止。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羊吃人”。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说明的是,“羊吃人”或者说“圈地运动”并不从事商品生产,但它也能够实现资本的增值,而且还能实现资本的迅速增值。当然,能够实现资本增值与迅速增值的事件不只有“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还有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各种战争的方式,直接抢夺别的国家经济社会财富。比如,通过“鸦片战争”等方式而获得战争赔款,也属于无性增值。

  毫无疑问,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而实现的资本增值与迅速增值视同是商品生产过程,因而它们也就自然不属于正常意义上的资本增值,而应当属于资本的无性增值了。但是,不能不说的是,通过上述方式实现的资本增值不仅是反人类的,也是违反经济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因而在战后爆发经济社会危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先后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如果在赶上一些自然灾害,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当然,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危机也有因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违反规律而又管理不当而引起的,比如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也有“无性繁殖”的影子——“不通过商品生产”发展。当然,如果把它理解为是因自身管理不当造成也可以。总之,资本的无性繁殖是引起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过剩生产也属于无性繁殖。

  (2)无性繁殖,酿成危机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原始积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若干阶段。在上述阶段,伴随一定的暴力、战争、自然灾害,发生经济危机也难以避免。但是,有一点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那就是,在200多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为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财富,而它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比此前一切社会形态创造出来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得多。

  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不说的是,当这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为人类创造出了足够多的社会财富的时候,由于受到这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自身、内在矛盾性的制约,终于出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反的逆变状态或曰矛盾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资本需要可持续增值,而消费空间却显得严重不足。

  这么办?可以说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无论地球有多大都无法满足资本的增值欲,于是,生产过剩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表现为经济饱和和消费或资本可持续增值空间的越发不足,最终导致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显然是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不曾料到的——至少早期的资本主义学者不曾料到。当然,他们更不曾料到,当资本出现了过剩的状态时,资本会向着与资本本质相反的逆变状态转化。

  造成出现“逆变状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过剩。诚然,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是不可能出现这种因生产过剩而形成的“逆变状态”。而令资本主义经济管理学者没有料到的是,解决生产过剩的矛盾竟然比解决资本匮乏的矛盾还要难,因为能否解决上述矛盾并不取决于资本所有者,而是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的能否提高。于是,到了一定时期就会爆发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似的。

  2、经济过剩,金融危机

  进入了20世纪,经济危机出现了一些与传统不一样的现象,人们把它称金融危机。说金融危机不同于传统经济危机,是由于它是由一些机构投资者的突然介入而导致,而传统经济危机一般是由战争或自然灾害、经济矛盾引起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债危机、金融海啸、经济大爆炸等可以说都属于金融危机范畴,虽然不能说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没有相似性,但可以肯定,肯定有本质的不同。为什么?就因为它是“人工核经济裂变”的产物。比如,我们知道,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在“量子基金”的“轰击”下。

  (1)生产过剩,资金闲置

  上述我已经讲到,资本是由“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劳动”或“价值”的“剩余”——哪怕是相对意义上的,资本就不会产生,也谈不到积累,更不会有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或“资本”的“剩余”,甚至包括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在内,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它们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力量源泉者也。

  但生产过剩使大量的资本被闲置起来,而被闲置起来的资金显然会失去资本性,因而也就谈不到增值与可持续增值的问题了。诚然,这与资本的增值本质不符。有人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我以为,即便是用过剩的资本把科学技术发展起来,仍然也解决不了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问题。因为,科学技术不但不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而且还会制造出新的产生过剩,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用提高或促进生产力的方法又怎么能解决得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不等于是“火上浇油”或是“雪上加霜”?诚然,这也不是说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点好处也没有,而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不能解决生产过剩,而且还是扩大产能过剩的因素。这么办?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搞资本经济这个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至于说减税和降息,那就更是扩大产生过剩的因素了,因为减税和降息同样是在扩大、增强产能过剩。是否可以这样说:除非直接解决消费不足,否则谁也甭想解决产能过剩。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产能过剩而引发的消费的严重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永远都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有,于是,在这一背景下,大量被闲置起来的资金或者说资本在无用武之地的前提下,便会自然而然地想了把自己的资金投向非商品生产渠道——股市、期货、汇市。可是,不容乐观,因为股市、期货、汇市等市场也不是一个可以容纳巨量自己的无底洞。

  (2)金融危机,经济裂变

  于是,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前提下,索罗斯等机构投资者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对一些存在制度缺陷的进入机构进行“轰击”的主意来。我知道,索罗斯等人是深谙我的“裂变经济学”原理的,否则他们不会给他的资金取名为“量子基金”。当然,索罗斯等人之所以要选择东南亚作为其“轰击”的突破口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一直都处于一种相对过剩状态——能量过剩。

  大家知道,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核裂变材料叫做铀235,而铀235之所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核裂变材料,就因为它是一种能量过剩的物质。什么叫“放射性元素”?当然是能量过剩的元素了,如果其能量不过剩,又这么叫“放射性元素”?很显然,当时索罗斯之所以会选择东南亚,其经济过剩是其中的条件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金融制度存在着缺陷,不同经济体使用不同的货币,以及相互间经济难以协调等等。

  于是,于1987年,东南亚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被后人定性为金融危机。说它是金融危机一方面是由于从金融机构开始,主要发生在金融系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对金融系统的破坏最大。当然,这场危机还有其它方面的特点,如其波及的范围最广,不仅影响到东南亚诸国,也波及到了俄罗斯和阿根廷、智力等一些拉美国家。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特征,比如它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制造等。

  大家知道,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一般是由战争、自然灾害引起的,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同,与战争和自然灾害没有一点关系(由于认识不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俄罗斯也相继爆发类似于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其损失之大,可以说不亚于东南亚)。毫无疑问,金融危机虽然仅发生在某一个国家和地区,但它绝对是由资本过剩造成的。不妨设想,如果能够为索罗斯提供更好投资项目,其基金有搞金融裂变的必要?

  3、机制设计,次债危机

  如果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信仰危机只停留在了脑子里,那就不可怕了,可怕的是,他们统统地把它应运于社会实践中和对经济的管理过程中了。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于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那场因发放了次级贷款而爆发的次债危机了吧!是否可以这样说,次债危机是资本主义信仰危机、管理危机的必然产物。当然,如果说它是是资本主义信仰危机、管理危机的“混血儿”也可以。这是因为,除了铤而走险地发放次级贷款,他们实在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有利可图、更好的能使其资本实现增值的方法了。

  (1)机制设计,金融衍生

  上述我已经讲到,增值是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一种本质,可以说没什么可值得我们大惊小怪的地方。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为了实现资本增值人们就可以不择手段,甚而至于不惜铤而走险。毫无疑问,次级贷款的发放就具有这种性质也。关于何谓次级贷款和次债危机由于大家都知道并亲身经历我就不说了,但有一点我需要告诉大家,就是但凡有此类现象的发生都事先有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或理论在支持,而非空穴来风。

  比如,发生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不仅脱离实际,而且有空想社会主义或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的理论基础,结果非但没能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而且还使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生了严重的滞后,前苏联和前东欧还为此丢掉了社会主义。发生在美国的那场次贷危机和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具有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亦不例外。大家或许还记得,在美国爆发次债危机之前,也曾经有三个美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产生均不是偶然的,或者说在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因素,表现为,它们均是在一种或数种强大的或者说比较强大的理论在哪里支持着。比如,前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会普遍实行起计划经济,是由于有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在支持着,而之所以会在美国搞起“金融衍生品”,毫无疑问,是由于美国有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还记得,他们三位的大名——赫维茨、马金斯、迈尔森。请问,他们凭什么获的奖?大家都知,是一种叫做“机制设计”的理论。何谓机制设计理论?简单地说,就是要事先、人为地“设计”出一种经济“机制”或者干脆就说是一个“圈套”来让人们钻,一旦钻了进来,那就甭想再逃出来了——这种所谓的“机制”有点像铺设咱们东北原始森林里的套子,一旦闯入便越勒越紧,结果不是被勒死,便是被饿死。

  总之,野猪等动物一旦钻了进去就甭想再出来那就对了,因为放套的人压根就没想让你出去,否则也就谈不到“机制设计”。为此,他们还给这种行为取了一个要多好听就有多好听的名称——“金融创新”。

  (2)铤而走险,次债危机

  不可否认,他们之所以要搞所谓的“机制设计”或所谓的“金融创新”,一定是有原因的,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薄,便是皮裤没有毛”。请问,美国人搞“机制设计”或“金融创新”的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因为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已经怒能为资本找到更好的增值与可持续增值的场所了。如果是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或是在“原始积累”时期,他们是不会做这件事情的。

  这可以理解为是我为他们找的一个“客观”原因吧!当然也有其主观原因,那就是他们都想吃到从天上掉下来的那张“馅饼”。在咱们中国有句古训,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们的上述作法也可以理解为是另类性质与意义上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吧!但他们却不知晓,中国古汉语中的“道”是“道路”或“道理”的意思,而他们搞的这些东西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专业堵别人的道,而且不讲任何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并不担心借款人还不起贷款,而是巴不得借款人还不起贷款,因为只有你还不起我的贷款时,我才能把你的财富窃为己有。我不知道有多少美国“次级贷款”人因还不起贷款而失去“首付款”,并从那套房产中被人强行赶了出去,但我通过新闻媒体得知,有许多中国有钱人上了他们的“连环计”,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又一个的千万富翁一下子变成穷光蛋——当然是买了“金融衍生品”的人。

  原来,他们的所谓“机制设计”或“金融创新”,就是想方设法把别人存入银行里的钱转入自己的账号里,并打着“违约”或给他们造成了“损失”的旗号诈骗或直接抢钱的一种行为。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那就是倒下不只有失去“首付”和房产的人,还有他们的自己和他们的帮凶。我统计不出因次债危机美国和世界各地已经有多少银行和专门生产“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倒闭,可谓咎由自取。

  4、监管不力,金融海啸

  次债危机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其中,有一个教训谁也忘记不了,那就是政府或监管部门对银行或金融担保部门监管不力,让他们生产出一个又一个的 “金融衍生品”这个怪胎。说金融衍生品是一个怪胎,是因为它是产生于一个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大脑里的一种东西,压根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东西。有点像魔术表演,虽然有许多人捧场,但魔术毕竟是假的,而且总有一回会露馅或穿帮。而之所以会爆发次债危机,显然就是因为这个魔术没有变好,给露馅或者说是给穿了帮,可以想见,穿帮是早晚的事。

  (1)弄虚作假,瞒天过海

  著名经济学家樊刚先生比喻得好,所谓金融衍生品,其实就是一个“烂苹果”,无论其包装有多么的精美,总有被打开包装的那一天。由于人们吃的毕竟是苹果而不是包装,所以当人们打开包装的时候,发现它不是一层包装,而是多层,但最终的那个烂苹果还是要漏出来的,最终导致次债危机的爆发。显然,“机制设计理论”对次债危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它是提出、主张“设计”这种“金融包装术”的理论。

  之后,包装这个“烂苹果”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一发而不肯收的地步。最无法理解的是,就在这之间,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竟然给“机制设计理论”的发明人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等于是又给这个“烂苹果”喷洒了一层“保鲜剂”。也正是由于如此,我才说,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对发生在美国的这场次债危机有脱不了干系。当然,这只是第一责任人,美国政府亦脱不了干系。

  为什么这么说?就因为政府和它的各种职能部门也不能成为笼子的耳朵——摆设。这样,我们的讨论又回到了关于公司、政府、市场三者关系问题的讨论上。也就是说,政府绝对不应该成为一个只享受经济成果而与经济无关的独立个体,因为公司是经济的细胞,公司、政府都是经济的物质承担者,而市场只是经济事物的运行场所而已。如此,凭什么说公司这个经济细胞发育、裂变、聚变与政府就没有一定的联系?

  如果有,而且肯定有的话,那美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监管职能何在?又有多少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曾经对金融衍生品提出过质疑?虽然不能说一个人也没有,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应承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美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肯定失职,事先没有起到监督和监管的作用,所以才使这些唯利是图的金融家们钻了制度的空子。换言之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和其职能部门,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第二责任人!

  (2)监管不力,金融海啸

  首先,我要说的是,如果美国政府能够预想或预见次债危机会对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的话,他们是不会坐视不管的。换言之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不作为,不仅与他们的价值观有一定联系,也与他们一直以来认识不到政府所肩负的管理职能有必然的联系。什么意思?就是说他们一直不认为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毫无疑问,这与企业的私有而非国有有一定的联系。

  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于美国的公司多为私有制,所以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公司经营管理的好坏“与政府无关”或“关系不大”——所谓“自己的孩子自己养”。正由于有这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存在,导致了美国政府和其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另外,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脚力与纷争,也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到政府和其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和其职能之所以监管不力并非偶然,偶然中存在必然。

  次债危机爆发并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之后,曾经有不少经济学人、管理学者对美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质疑——难道政府是睁眼瞎不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压根就没有怀疑美国政府管理人员智商的必要。大家知道,在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手相救的首先是两家叫做“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公司。他们为什么要救助这两家公司?而不去救助比这两家公司资产更大的“兄弟银行”?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大家知道,次债危机爆发后,美国有上百家的银行倒闭。请问,美国政府为什么不去救助这上百家的银行,而单对这两家制造了次债危机的担保公司予以保护呢?这里面有无见不得人的秘密?回答当然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然了,监管不力,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制度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而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指向,经济危机是人祸而非物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