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既是世界物价的水涨船高的表现,也是四大粮商以及华尔街的金融投机商们精心设计所致,更有美国战略意图的阴影。这其中的惊心动魄和高超的手段,用“隐形战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1.美国的能源法案:不仅仅为了反制石油价格
在工业品、农产品、能源三者之间,只有能源是一个较大的变量。能源的一边是石油能源,一边是生物能源,在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此多彼少,或者是此少彼多,都可能引起激烈的竞争。如果是生物能源的话,那就是粮食作物大量用于生物能源;如果是石油能源的话,那就是石油储备开采量大大增加。但是在石油继续涨价的情况下,生物能源只要上市,必然降低石油能源的需求;即使不是生物能源也会是其他能源。
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该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实质是把出口的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由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美国又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出口国,这一变化对世界发生了重大影响。
粮食被大量用于生物能源,那么粮食价格肯定上涨,粮食价格上涨肯定会引起与工业品价格的竞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这样工业品的价格也必然会提高。
为此美国采取两手策略:先是大量买入工业品,库存增加以防工业品涨价;同时廉价出口粮食,把各国农业挤垮,进一步让农业上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两手策略既可以对石油涨价来一个有力的反制,又可以检验世界各国粮食口袋是否牢靠。如果这个反制不得力,又能通过法案准许开发近海石油。在这一轮涨价之中,许多国家都露出了自己最脆弱的马脚。
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量的比例高达25%。各国农业受美国廉价农产品冲击,很多已经崩塌。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进入中国市场。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 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而中国大豆生产却没有补贴,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使中国农民生产大豆越多赔得也越多。结果本土的大豆生产逐步萎缩,2006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了25%,而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减少40%左右。最近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每多进口100万吨大豆,就可能造成130万农民“失业”。
2.能源政策在石油能源和生物能源之间的变动:主控了工业品和粮食品之间的价格战
失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廉价工业品生产线。开始为美国织布制鞋,几千万双鞋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美国低价买入这些包含了大量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工业品,把污染和通胀留给了中国。
一般工业品从投资到生产、到市场再到有点回报,基本上都是2~3年的周期,而农业周期大都是1年。如果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之间竞争,显然工业品会被动,转向成本大。如果存在着补贴,那么这个补贴成本也大于农业补贴。正是看到这一点,美国的生物能源战略是胜多败少。但是如果大家是恶性竞争,工业品减少供应,那么2~3年后工业品价格必然上升,反报一箭之仇。
2007年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连续第四个月物价涨幅超过6%。这显然是2007年底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传导过来的影响。
亚洲各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由于工业化占地导致耕地的消失,日本谷物的生产水平从顶峰下降了33%,韩国下降了31%,中国台湾地区下降了19%。在过去的37年间,日本粮食产量由1 589万吨下降到985万吨,包括饲料在内的粮食自给率由77%下降到目前的27%,下降了50个百分点。2003年韩国粮食自给率只达到26.9%。这与2002年(30.4%)相比下降了将近4个百分点,世界粮食进口的头号大国并不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是仅1亿多人口的日本,排在第二的是不及中国人口4%的韩国。
美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当别人好不容易发展起来一点工业规模的时候,美国又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生物燃料,一下子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暴涨,直击新兴工业国的软肋。这不正是李向阳的声东击西、杨子荣的调虎离山之计吗?
亚洲各国大力发展轻工业、各国政府激烈竞争使得工业品越来越便宜后,美国现在开始减少农作物出口,美国计划把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20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法,推动美国每年乙醇燃料使用量在2022年达到360亿加仑。目前,美国已经建成114家乙醇提炼厂,还有80家工厂正在建设中。2006年乙醇产量超过50亿加仑,比2005年增加了1/4。然而这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缺粮。2006年,美国投入4 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
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美国能源署官员称,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玉米仍将是美国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由于美国的乙醇战略,美国玉米价格翻倍上扬,创下了10年新高。美国众议院在2007年12月18日通过新能源法后玉米价格更有加速上扬的趋势。据预测,未来几年美国玉米价格有望再创新高。而玉米在食品中应用广泛,也是重要的饲料,包括玉米在内的粮食价格的上涨势必引发食品价格的连锁反应。粮食的价格正在上涨,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很多。用于生产面包的粮食价格可能上涨30%~50%,豆类和植物油种子可能上涨60%~80%。
3.生物能源战略,仅仅是掠夺新兴经济体的手段吗?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亿人每天只能花费1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来购买食物的。如果食物价格上涨50%~80%,很多人将会陷于饥饿之中。乙醇战略有助于美国维持超级强国地位。虽然美国政府给每加仑乙醇提供51美分的补贴,但现在美国的乙醇生产厂商仍处于赔本经营状态。美国声称要通过生产乙醇来实现能源独立,但目前利用粮食提炼乙醇仅能满足3%的汽车动力需要,即使把美国出产的全部粮食都用来制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仅能满足美国18%的需要。尽管乙醇生产是赔本生意且实际上也无法满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标,但美国政府仍然全力推动乙醇生产。这是因为乙醇战略对美国维持超级强国地位有利。美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有大量土地可以用来生产农产品和乙醇,把多余的粮食转化为燃料有利于减少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该战略对美国总体有利,但却伤害到缺粮的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虽也造成美国通胀,但却可降低美国的农业补贴,从而降低美国政府的高额赤字。粮食涨价对粮食进口国伤害更大。美国先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然后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燃料。减少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从而打击新兴工业国的经济。
注:本文为我应邀为东方出版社《粮食战争》一书所作书序
详见我的新作《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
粮食危机与美国能源战略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