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的和平”与全球治理


  2011年8月11日上午,我在友谊宾馆的中国科学会堂参加了科学和平周的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2011年联合国的国际科学和平周,中国科协、军控协会、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机构一起酝酿出版一本探讨科技进步和促进和平及发展的论文集,邀请我们参与讨论。

  我们是中国最早参与和平研究的学者。20年前,我与刘戢锋、刘志光一起编写了《新格局·新思考——科学与和平研究在中国》。今天我再一次拿到了这本书,感到很高兴。当时这本书名字叫新格局,就是针对冷战结束后,世界的新格局出现背景下,有关科学和和平的思考。实际上,冷战结束这2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人类基本上维持住了和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响有所降低,与之同时,全球治理问题进一步加重,这是现在科学和和平研究面临的最新课题。

  今天全球治理有相当的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其中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是近年来的一个突出问题,而我们中国的发展和这个问题直接相关。因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的结果,使得中国经济大幅上涨。本世纪前10年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崛起使得中国第一次参与了全球经济分工,接下来的十年大宗商品将成为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因为现在中国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有本畅销书的名字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而事实是中国崛起的结果,使得我们动了全世界的奶酪。几年时间铜的价格翻了三倍,稀土价格翻了十倍、甚至像棉花这样的农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背后主要是我们中国发展的需求。为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曾经说“如果中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全世界就乱了”。虽然这话遭到了我们的反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事实。即现有的人类资源,已经很难满足我们的发展需求,长远来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一困境,但是缓不济急。当前必须加快推进相关研究步伐,从大宗商品入手寻找适宜的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手段。我建议这个座谈会和这本书的主题,应该向经济和和平的关系倾斜,特别重点是增加经济与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的讨论和研究。

  新的全球治理要求有新的行动主体,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方向。新的全球治理进程当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的理论和发展证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美好的世界,民间力量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越来越多的地区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产生了全球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参与这些全球治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渠道来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近年来,不仅仅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援助非洲等新兴领域,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凸显,甚至在传统的军控、外交和安全领域,一些民间组织智库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近经济学家上一篇文章“民办的和平”(Privatising Peace),就介绍了这一趋势,日内瓦人道主义对话中心(HD)、危机管理倡议(CMI)等欧洲的民间智库就在和塔利班的谈判、调解印尼的地区冲突等外交进程当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民间智库正成为全球治理的行动新主体,推动全球治理议题的产生和议程的制定。但是中国的民间智库作用还未被激发出来。中国的智库甚至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还很小,在和平问题中的作用就更小了。我希望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中国的民间智库能为“和谐世界”的实现发挥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