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一件名为《睡童》的雕塑作品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
近日,这一作品的作者吴为山坐在青岛雕塑艺术馆,旁侧即是他此次来青展出的60余件作品。此间,十余观众穿梭其中,或是瞻仰,或是评点,而当他们驻足于《睡童》前时,吴为山的脑海中自然会掠过获奖的那一
关于雕塑创作———不要装腔作势地去做一些反映重大事件的题材,应该借助自己最敏感的神经,最真诚的情感,再运用向前发展的创作技巧去反映一个时代
漫步于雕塑艺术馆的展厅里,一种感觉是,数十文化名人塑像形成的那一文化气场所传达出的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整体力量,而另一种感觉即是,那一组组名为《扎辫子的小女孩》、《母与子———悄悄话》、《小把戏》的写意作品,从冷冰冰的介质里递渍出的那宣而不露的人间情暖。沉淀于雕塑领域近二十年,而且有着外祖父高二适(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的大书法家)血脉之传的吴为山所追求的就是能给观者营造这样的两种磁场。
“我认为做雕塑创作,不要装腔作势地去做一些反映重大事件的题材,相反应该借助自己最敏感的神经,最真诚的情感,再运用向前发展的创作技巧去反映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问题,关键是想要表达什么。”吴为山认为,一些城市雕塑动辄几十米,当然有视觉的冲击力,但它在情感的吸纳力上却远远不及那些带有生活意趣的雕塑小品,“看了没有感觉,人们也就走开了,而一些附载着真挚情感的作品,却能给人一种参与的感觉。”《睡童》的成功“秘诀”与此无二。
关于文化名人系列———我一直在揣摩,我要用我的艺术理解,去“写”一部雕像的文化史,去表现那些应该被全民族崇拜的文化名人,从而树立起民族文化的形象,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1991年始,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吴为山产生了系统为历代文化名人塑像的想法。而这一想法“诞生”于一些年轻人对歌星追捧却无视科学家以及真正的文化名人存在所反馈给他的伤痛感。
“当然,这些雕像不是单纯的蜡像,也不是模型,而是有文化特征,有生命内涵的艺术形象。”吴为山执着于民族文化气质的捕捉,同时,他又在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切换。置于展厅进口处的《林散之》,其形神兼备的境界凝练出了一位当代雕塑家与这位已故书画大家的精神“对话”。
目前,吴为山已经给200多位文化名人塑像,因此,也被人盛赞为“为时代造像者”。在今后的日子里,“嘭嘭呛呛”的声音依然会继续在吴为山的工作室里回响,追寻民族文化之根脉仍将是其选择的艺术创作之路。
“我一直在揣摩,我要用我的艺术理解,去‘写’一部雕塑的文化史,去表现那些应该被全民族崇拜的那些文化名人,同时通过一连串的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树立起民族文化的形象,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关于青岛印象———山海之城,有山的深厚与凝重,有海的博大与辽阔,而沉淀于青岛的文化给艺术家一种“天人合一”“天地任我行”的空间感、认同感。这里是艺术家极好的创作平台,展示舞台,也是“武林高手”交手的绝佳擂台
此次,吴为山在青岛雕塑艺术馆办展览只是其一,另一目的就是要在这里开辟他继南京、澳门之后的第三个雕塑工作室。吴为山说,他将雕塑艺术馆作为自己的又一创作“驿站”,源于他对这座山海之城的“迷恋”。
“山海之城,有山的深厚与凝重,有海的博大与辽阔,而沉淀于青岛的文化给艺术家一种‘天人合一’‘天地任我行’的空间感、认同感。”留驻于此,吴为山说,青岛不像是山里的城市始终在保持一种原态的东西,相反,青岛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从内蕴里,从中西文化碰撞中发出的创新触动,“就像海的呼唤一样”,吸引着艺术家去创作。
也因此,吴为山判定青岛是艺术家极好的创作平台,展示平台,也是“武林高手”交手的绝佳擂台。也因此,当青岛雕塑艺术馆向吴为山提出邀请时,他是异常兴奋的。也因此,他把自己的《齐白石》塑像送给了青岛雕塑艺术馆,他希望中国艺术的开放性借由海的声音与齐白石这一带有强烈文化符号共融,顾名曰“白石观海”。
吴为山说,更多的艺术家应该来青岛这座城市一展身手。当年,吴为山和英国雕塑古典主义的代表安东尼的相识,就是来自一次相互的肖像“对塑”。
“安东尼的手法是西方分析的手法、推理的手法、逻辑的手法,而我是中国哲学里那种思维方式,是综合法、模糊法。但最终出来的作品却是一样的‘出手不凡’。这次现场交流,让我们相互认识到了彼此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由此,吴为山认为,青岛具有发展艺术、艺术家同台竞技的条件,不妨利用“吸纳百川”的海文化“得天下英才”,从而形成文化的“碰撞”与共融。对青岛的发展来说,这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