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到头了吗


  通胀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头号敌人,7月份CPI达到6.5%,创37个月以来新高。眼下普遍预期通胀将徐徐回落,但真的会如市场所愿吗?

  货币的超发导致了目前的通胀局面已基本成为市场的共识,但究竟是M1还是M2对通胀的影响更大,或许还有争议。由于M2具有内生性,更应该是由各种资产价格上涨所造成结果,而M1是广义的流通中的货币,更能表现出当前社会物价的总水平。因此,笔者倾向于认为M1对通胀有更加强烈的指导意义。

  如果把整个经济比作一只股票的话,M2就是总股本市值,M1则是流通股市值,尽管总股本市值很高,但是由于限售股不能流通,因此对流通股的价格并无太大影响,广义货币中除去M1的其他货币总量不能充当流通手段,因而对物价水平没有直接影响。因此物价的总水平更多的是由M1来决定的,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流通中货币的增多则更会显著拉升CPI的水平。

  从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CPI与M1大致趋势可以看出,M1与CPI有明显的一致性趋向,M1大概领先CPI高点6个月至1年时间。但是从本轮通胀的形势来看,尽管M1增速已经迅速下行至14%水平,但是CPI依然尚未开始回落。在M1到达高点后的18个月,CPI仍有上行的态势,这个现象令人费解。但是如果我们从M1的流通速度来看,似乎可以从另一方面解读本轮的通胀,也能为本轮通胀后续走势做出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测。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根据货币决定理论公式MV=PQ,则可以计算出目前M1的流通速度。PQ取季度名义GDP的总量,M取季度M1余额,则可以得出自2000年以来各季度M1的流通速度。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已经历的两轮通胀历程中,伴随着M1增速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也呈上升的趋势。2003年至2004年、2007年至2008年这两轮通胀的M1增速高点都在20%左右,本轮通胀对应的是M1增速高点接近40%,接近于前两轮M1高点的两倍。但与前两轮通胀过程不同的是,本轮通胀随着M1增速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却处于自2000年来的低位。在如此低的货币流通速度下,CPI上涨的根本原因应该是M1存量超出其应有值。存量的M1过大,导致CPI对M1增速的敏感性降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M1增速在14%的水平上而CPI仍有上扬的趋势。

  如果更加细致梳理本轮通胀,则可以看出,季度的通胀上升或者略微有所缓解都与M1流通速度变化有关。换句话说,虽然目前通胀中轴的上升是由M1的存量造成的,但是短期通胀的波动则由M1流通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是CPI对M1流通速度的过度敏感所造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由于M1增速已经接近历史平均低点,M1流通速度的略微反弹将会造成CPI明显上涨。

  综上,在M1存量超出其临界值,降低当前CPI的有效手段是降低M1的流通速度。影响M1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GDP增长率、未来通胀的预期、居民储蓄意愿,但从二季度宏观数据来看,GDP增速依然强劲,居民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仍然有较高的预期,负利率的情况下居民储蓄意愿普遍不强,这三个因素对M1的流通速度均呈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通胀并不会像市场所预期的那样较快回落,甚至仍有冲高的迹象。只有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均出现有利于M1流通速度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从货币的意义上确定CPI的下降趋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