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借势影视的营销法门


  借助影视剧这一资源而成名的“影视同期书”在出版界可谓大行其道。据称,一般的传统小说,其发行量约在两万册左右,而“影视同期书”的发行量常是这个数的几倍以上。

  借势成为行业趋势

  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还没在全国上映,小说《唐山大地震》已于7月的第一天在北京南锣鼓巷举行了发行以来的首场媒体见面会。由河北作家关仁山、王家惠创作,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全面描述和记录20世纪十大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的小说作品。作品中的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被誉为中国式“泰坦尼克号”的灾难爱情力作。

  “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我们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采访了几百人,反复修改了好几次。”小说《唐山大地震》作者王家惠表示。“当时,并不知道冯小刚要拍这部电影,也没有想过以小说借银屏之势走红,因为我觉得这种现象很不正常。虽然影视作品有其长处,但表现人物心理还是有局限性的,我更希望大家能读小说,但是,作为作家,我们很无奈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和冯小刚电影内容不同的是,我们是正面表现震前、震中、震后的过程,而冯小刚表现的是震后给人们留下的阴影。”

  记者从《唐山大地震》的策划出版机构新华先锋了解到,目前,该书首印已超过5万册,预计在电影上映前后发行量将倍增。

  从《哈利·波特》到《暮光之城》再到令人眼花缭乱的“2012”系列,图书和影视作品互相借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营销奇迹,而这种方式似乎已经成了业界的发展趋势。

  在今年初中国出版集团预备上市的过程中,一家影视公司的注资备受业界关注。当时,中国出版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黄国荣就表示,单靠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发展很难实现国际上倡导的打造“百亿”企业的目标,中国出版集团要效仿华纳公司等国际文化大鳄的做法,多元化、跨行业、跨区域发展,才能有新的突破。“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借鉴美国出版业的发展模式。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畅销离不开电影的营销推广……反观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拥有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都是经典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可以给电影制作输入内容资源,为其横向扩张提供基石。”

  同样方式 不同效果

  电影《2012》的热映,大大带动了相关图书的发行。由上海本周图书公司策划的《2012地球悬念》今年4月正式销售,短短几个月已经加印两次,马上就要准备第四次印刷了,发行量超过了10万册。在今年4月的成都书展上,《2012地球悬念》、《上海沉没》、《不只上海沉没》、《美国时限》、《地球出事了(绘本)》、《2012.12.21如果没有明天》这一系列图书一亮相,其整套书的台湾地区出版权就被预订了。

  上海本周图书公司副总经理韩冬表示,在电影《2012》全球火爆之后,电影里有关玛雅的传言也在坊间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笑的话题。虽然是玩笑,却也代表着人们对这一主题的认知度,也就代表着市场。上海本周图书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图书公司,这个题材正好是他们初次切入出版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不到3个月,发行量就超过了10万册,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家新成立的图书公司来说已是非常成功了。然而,同样是借势电影,《孔子》的图书出版商却没有那么“幸运”。

  在201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书局推出的《孔子》同名小说打出了“全媒体出版”的招牌,而作家出版社的《孔子》以“第一编剧”称霸,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孔子》标榜“电影《孔子》原著”,声称“最完整、最翔实展示了孔子一生”。一个月之内出版的3本图书,均借势电影《孔子》,但据相关人士透露,除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孔子》外,其他两部的印数都在3万册左右,而实际销售情况,仅仅在电影上映前后卖出了1万多册,其他时间《孔子》大多成为了滞销书。

  “尽管出版界热衷于出版影视书,但影视书销售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那些把银幕、荧屏画面简单地‘搬’到纸上的‘截图书’或图文版。即便是将剧本改写成小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觉得‘不如看电影、电视剧更直接更生动’。”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一部小说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还得靠其自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影视图书的畅销法门

  在国外,《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系列丛书的营销堪称图书影视互相借势的经典案例。以《暮光之城》系列丛书为例,其连续出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235周、迄今全球销量超过1亿册。从第1本《暮色》首印仅7.5万册,到第4本《破晓》首印达370万册,《暮光之城》创造了美国的书业神话。

  通过《暮光之城》,可以发现美国图书出版与电影公映的配合是如何默契。作为一部系列图书,《暮光之城》本来就有着超长的生命周期。但要保持其热度不减,就需要新鲜内容和更多元的载体作为支撑。

  自2005年《暮光之城》第一册开售,其出版商Little, Brown and Company每年推出一本该系列新书,以保持热度。第一部《暮光之城》电影的公映时间是2008年11月,正值《暮光之城》系列4本图书在当年夏天出版完成,已经积攒了足够庞大的读者群。而顶峰娱乐为了扩大观众群,将该片定位为爱情片加动作片,尤其对片中的打斗场面加大了宣传力度,以防止不爱言情爱打斗的观众错过该片。最终这部投资仅3700万美元的电影,为顶峰娱乐在全球赢得了4.0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陆续推出的第二部、第三部《暮光之城》则将这股“暮光”热潮持续推高;当然,电影的卖座会再次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图书上来。如此精妙的配合,怪不得《暮光之城》从2005年图书开售以来一直“火爆”。

  而在国内的一些出版商看来,除了把握图书与影视作品的配合,还要对影视作品进行深入挖掘。韩冬认为,《2012地球悬念》在主题和视野上比电影《2012》要更宽阔,这也是这本书在电影下片半年多后依旧热卖的原因。“简单点说,如果《2012地球悬念》只是对电影《2012》的一个简单复制,它不会有太久的生命力。反过来说,因为出版界对于2012这个话题的延伸表达和表现,使得2012成为一个持续性热点,对于《2012》后电影产品的销售同样能有拉动作用。”

  有业内人士表示,图书“傍上”热门影视确实能够对其营销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热门影视只是一个引爆点,是否能够把握住这个出版机会、真正契合市场和读者的需要才是影视图书能否热卖的关键。 (记者 蔡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