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石油在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拍卖中被排出,到中海油在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股份并购中的失利,无不显示我国国有资本公司在海外并购中受到投资目标国的抵制。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在国际矿产能源投资竞争中,中国的投资人以什么样的主体资格、商事主体和法律上的身份出现,以及如何出现的问题。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和在深入参与世界市场过程中,中国的本土法律文化与资源远远不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及投资东道国的立法、规范进行调查和清理,对有利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法律文化资源进行鉴别、选择、吸收和消化,以便激发我国法律文化建设的活力。利用国际商法上的资源和运用各种可行的法律工具,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全面国际化,提高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和避免巨大的法律风险的一个法律技术和策略问题。
我国对俄矿产投资的企业在对俄投资的主体身份上缺乏法律策略上的考虑和防范,几乎没有利用任何国际商法上的资源,将自己的国有资本来源和归属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或很容易被俄罗斯的专业人员查清底细。
另一方面,俄罗斯人对具有公有制或国有资本背景的外来公司在俄能源矿产领域进行投资存有戒心。因为这种公司使他们感受到非市场因素和国家意志在暗中起作用。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拍卖案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此案中,俄罗斯杜马为了排除中国国有资本石油公司,保护俄石油公司获胜,临时引用《私有化法》迫使俄政府修改《招拍公告书》,使中国公司因国有股超过25%而无权参拍,中国石油因此遭受了很大损失。中国石油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拍卖事件就中国石油公司本身而言,是个不成功的案例,但它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外向化发展,却有着借鉴意义。就此案例而言,中国石油的投资行为无论其成功与否,其意义都不仅在其自身,都应该引起中国对外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广泛而深刻的反思。中国石油的失利如果被及时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借鉴,就会成为其他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成功投资的催化剂。
在我国企业正在运行对俄矿产巨额投资的今天,此案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和对俄矿产投资公司的高度重视。因为我们无法确认俄罗斯方面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以类似的或其它借口排除中国投资人在俄的矿产经营。
投资主体设计法律策略上的考虑,因其涉及公法关系和私法技巧等多种因素,是我国境外投资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基本的复杂的法律领域,其目的是要解决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身份私法化和国际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对外投资企业难于真正融入国际与东道国经济,并为企业发展的未来埋下变数。
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和法律界应形成合力对东道国的投资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公司法、民法等展开深入研究,对各种离岸公司和跨国公司展开调查,探讨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利用各种离岸公司和跨国公司等法律工具的实战问题、操作方法和法律技巧,从法律实务上给企业专业性的帮助和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