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个人通讯社”还缺什么


  半个多世纪以前,麦克卢汉发表“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微博的勃兴,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印证了这个论断。微博引起的传播格局裂变,将超乎人们想象。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地产大鳄任志强说,有了微博,他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冯小刚说,微博是他的“冯通社”。而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活跃在这个碎片化的丛林中,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扮演着“一个人的通讯社”的角色,这将成为中国传播生态最深刻的变革之一。

  本文试图以媒体人微博为窗口,对微博作为“个人通讯社”的媒介功能、互动体验以及它对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触动等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媒体人微博,嬉笑怒骂皆为“媒”

  有人说新浪微博的超强人气,主要是靠三类人支撑起来的,一是明星大腕,如姚晨、任志强等;二是娱乐玩家,如“微博搞笑排行榜”、“当时我震惊了”等;三是媒体从业人员。在这三大微博阵营中,明星大腕代表某种生活主张和阶层意见,娱乐玩家代表民间表情和草根智慧,媒体从业人员则更倾向于扮演媒介力量、价值判断和信息整合平台的角色。正因为大量媒体人和媒体机构的参与,让微博具备了越来越浓厚的媒体特性和媒介色彩。

  微博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隐秘映照,观察媒体人微博,大多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可谓嬉笑怒骂皆为“媒”。微博运营商提供的认证服务,更使那些带“V”的博主们,打上深深的“个人通讯社”的烙印。

  从内容上看,媒体人微博呈现频率最高的帖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发布最新消息,构建“信源市场”。这是微博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正是这个功能的日益强大,让传统媒体失去信息的第一发布权。媒体人在微博上发布的最新播报,往往与其职业行为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就是职业行为的延伸,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特别是带“V”博主的发声,具备清晰可查的信源,使网友节省因为怀疑而额外花费的求证成本。另一方面,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和空间限制,使得一些区域性信息能够迅速扩散至全域,甚至成为网络热点。微博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媒体人的发声范围,延伸了媒体人的职业视角和影响层次,打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渠道而造成的地域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传统媒体触角的延伸。

  二是提供判断和见识,构建“意见市场”。网络催生了“知道分子”一族,他们以发布评论和解释、提供判断和见识见长,这其中,来自媒体人的声音尤其引人关注。相对于一些一知半解或者是道听途说的“知道分子”,媒体人所了解的事件最接近事实真相,因而其判断也最接近公正和客观,更容易得到网友的共鸣。由于媒体人的参与,微博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意见市场”。几乎在所有大事件背后,都有媒体人通过微博发布具有媒体特点和职业特色的专业判断和独到分析。传统媒体在逐渐丧失第一发布权的同时,其赖以立命的深度、思想和判断等看家本领,也正受到微博的挑战。

  三是交流从业心得,构建“同业市场”。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职业行为往往被遮蔽,新闻生产流程处于封闭状态,受众接受到的是成熟的新闻产品,所谓“开放办报”、“报网互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微博出现后,媒体人的采访行踪、职业习惯、从业流程甚至是吃喝拉撒,都暴露在网上,媒体人与媒体人之间,媒体人与公众之间,有了更加透明和开放的通道。媒体人在做什么、想什么、怎么做,都在这个“同业市场”上充分交换,互通有无。甲报记者在微博上“晒”一篇得意之作或者是创意版面,可能很快被乙报记者借鉴并运用。这种基于微博界面的快节奏、高效率的同业交换,将会极大地促进各媒体之间的创意比拼和思维碰撞。

  以上三种,充分显示了媒体人微博作为“个人通讯社”的传播效应和存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民间意味和草根性质的“通讯社”,颠覆了传统路径的传播和通讯概念,使受众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依赖以及由于见解稀缺而造成的信息迷茫。

  媒体与媒体人微博,颠覆之后的分享

  曾经有人断言,网络将是传统媒体的掘墓人。网络不断衍生出来的新兴传播介质,的确在加速传统媒体“去中心化”进程。在某些领域,网络迫不急待地抢夺“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如此热情地拥抱微博这个“尤物”?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在为自己“掘墓”吗?

  事实并非如此。微博大热,对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确实造成很大“鸭梨”(“压力”的谐音),但在笔者看来,这应是一个双赢的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拼争。如前所述,微博正在与传统媒体争夺第一发布权和信息解释权,但传统媒体并未因此拱手相让,而是从微博的传播路径以及信息生成模式中,学到了改造传统报道的新方法,看到了重新整合新闻、延伸报道产业链的新曙光。

  这是一个新的契机,如果运用得当,传统媒体与微博,或许可以实现分享与共生,而不再是颠覆与被颠覆。

  看看分享的途径有哪些:

  1.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从微博中寻找新的信源。线索是传统媒体的生命,以都市报为例,大多开通了24小时新闻热线,外加网络报料台、QQ报料台等多种形式。微博跟进,又为网民报料提供了新平台。这种报料,既有网民直接在媒体和媒体人微博上发帖报料,也有媒体人在所关注的好友微博上寻找线源。这种新的线索来源渠道,使传统媒体的线索收集能力和信息整理效率大大提高。

  2.传统媒体借助微博能够完成某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报纸受出版时效所限,新闻影响力难免有滞后,而微博的“秒速”传播,能让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回应,这正好弥补了报纸在速度上的先天不足。楚天都市报曾报道一例重症患者急需稀有血型,值班总编在其微博上发帖求救,几个小时内被转发数千次,最终成功找到该血型,患者得救。可以想象,仅凭报纸传播之力,在短时间内绝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3.微博上信息驳杂,难辨真伪,报纸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和调查探究功能,厘清事实,还原真相,让微博上的“消息市场”少一些偏听偏信和以讹传讹。在微博搭起的“同业市场”中,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经过多次转发,会引发“错误的愤怒”,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媒体及时介入调查,做出负责任、讲公信的报道,将事实真相通过微博发布,可以斩断伪信息传播的链条。

  4.媒体和媒体人微博,是传统媒体借助网络生长出来的无声的“扬声器”,他们的很多发声,都成为吸引网友关注媒体本身的“高音喇叭”。在受众市场上,网友关注媒体和媒体人微博,引发进一步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进而成为该媒体有一定黏度的用户,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楚天都市报微博经常发布一些重点报道摘要,被粉丝转发,并激发购买和阅读欲望。《新周刊》微博粉丝超过100万,其微博的走红直接促进了纸质杂志发行和广告的增长。

  随着微博的继续走热和技术的更加成熟,将会有更多更具创意的融合与分享模式出现。随着微博“个人通讯社”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日益完善,传统媒体必将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养分。

  半个多世纪以前,麦克卢汉发表“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微博的勃兴,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印证了这个论断。微博引起的传播格局裂变,将超乎人们想象。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地产大鳄任志强说,有了微博,他不再接受媒体采访。

  冯小刚说,微博是他的“冯通社”。而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活跃在这个碎片化的丛林中,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扮演着“一个人的通讯社”的角色,这将成为中国传播生态最深刻的变革之一。

  本文试图以媒体人微博为窗口,对微博作为“个人通讯社”的媒介功能、互动体验以及它对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触动等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媒体人微博,嬉笑怒骂皆为“媒”

  有人说新浪微博的超强人气,主要是靠三类人支撑起来的,一是明星大腕,如姚晨、任志强等;二是娱乐玩家,如“微博搞笑排行榜”、“当时我震惊了”等;三是媒体从业人员。在这三大微博阵营中,明星大腕代表某种生活主张和阶层意见,娱乐玩家代表民间表情和草根智慧,媒体从业人员则更倾向于扮演媒介力量、价值判断和信息整合平台的角色。正因为大量媒体人和媒体机构的参与,让微博具备了越来越浓厚的媒体特性和媒介色彩。

  微博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隐秘映照,观察媒体人微博,大多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可谓嬉笑怒骂皆为“媒”。微博运营商提供的认证服务,更使那些带“V”的博主们,打上深深的“个人通讯社”的烙印。

  从内容上看,媒体人微博呈现频率最高的帖文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发布最新消息,构建“信源市场”。这是微博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正是这个功能的日益强大,让传统媒体失去信息的第一发布权。媒体人在微博上发布的最新播报,往往与其职业行为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就是职业行为的延伸,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特别是带“V”博主的发声,具备清晰可查的信源,使网友节省因为怀疑而额外花费的求证成本。另一方面,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和空间限制,使得一些区域性信息能够迅速扩散至全域,甚至成为网络热点。微博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媒体人的发声范围,延伸了媒体人的职业视角和影响层次,打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渠道而造成的地域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传统媒体触角的延伸。

  二是提供判断和见识,构建“意见市场”。网络催生了“知道分子”一族,他们以发布评论和解释、提供判断和见识见长,这其中,来自媒体人的声音尤其引人关注。相对于一些一知半解或者是道听途说的“知道分子”,媒体人所了解的事件最接近事实真相,因而其判断也最接近公正和客观,更容易得到网友的共鸣。由于媒体人的参与,微博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意见市场”。几乎在所有大事件背后,都有媒体人通过微博发布具有媒体特点和职业特色的专业判断和独到分析。传统媒体在逐渐丧失第一发布权的同时,其赖以立命的深度、思想和判断等看家本领,也正受到微博的挑战。

  三是交流从业心得,构建“同业市场”。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职业行为往往被遮蔽,新闻生产流程处于封闭状态,受众接受到的是成熟的新闻产品,所谓“开放办报”、“报网互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微博出现后,媒体人的采访行踪、职业习惯、从业流程甚至是吃喝拉撒,都暴露在网上,媒体人与媒体人之间,媒体人与公众之间,有了更加透明和开放的通道。媒体人在做什么、想什么、怎么做,都在这个“同业市场”上充分交换,互通有无。甲报记者在微博上“晒”一篇得意之作或者是创意版面,可能很快被乙报记者借鉴并运用。这种基于微博界面的快节奏、高效率的同业交换,将会极大地促进各媒体之间的创意比拼和思维碰撞。

  以上三种,充分显示了媒体人微博作为“个人通讯社”的传播效应和存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种带有民间意味和草根性质的“通讯社”,颠覆了传统路径的传播和通讯概念,使受众摆脱了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依赖以及由于见解稀缺而造成的信息迷茫。

  媒体与媒体人微博,颠覆之后的分享

  曾经有人断言,网络将是传统媒体的掘墓人。网络不断衍生出来的新兴传播介质,的确在加速传统媒体“去中心化”进程。在某些领域,网络迫不急待地抢夺“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如此热情地拥抱微博这个“尤物”?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在为自己“掘墓”吗?

  事实并非如此。微博大热,对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确实造成很大“鸭梨”(“压力”的谐音),但在笔者看来,这应是一个双赢的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拼争。如前所述,微博正在与传统媒体争夺第一发布权和信息解释权,但传统媒体并未因此拱手相让,而是从微博的传播路径以及信息生成模式中,学到了改造传统报道的新方法,看到了重新整合新闻、延伸报道产业链的新曙光。

  这是一个新的契机,如果运用得当,传统媒体与微博,或许可以实现分享与共生,而不再是颠覆与被颠覆。

  看看分享的途径有哪些:

  1.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从微博中寻找新的信源。线索是传统媒体的生命,以都市报为例,大多开通了24小时新闻热线,外加网络报料台、QQ报料台等多种形式。微博跟进,又为网民报料提供了新平台。这种报料,既有网民直接在媒体和媒体人微博上发帖报料,也有媒体人在所关注的好友微博上寻找线源。这种新的线索来源渠道,使传统媒体的线索收集能力和信息整理效率大大提高。

  2.传统媒体借助微博能够完成某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报纸受出版时效所限,新闻影响力难免有滞后,而微博的“秒速”传播,能让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回应,这正好弥补了报纸在速度上的先天不足。楚天都市报曾报道一例重症患者急需稀有血型,值班总编在其微博上发帖求救,几个小时内被转发数千次,最终成功找到该血型,患者得救。可以想象,仅凭报纸传播之力,在短时间内绝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

  3.微博上信息驳杂,难辨真伪,报纸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和调查探究功能,厘清事实,还原真相,让微博上的“消息市场”少一些偏听偏信和以讹传讹。在微博搭起的“同业市场”中,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经过多次转发,会引发“错误的愤怒”,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判断。媒体及时介入调查,做出负责任、讲公信的报道,将事实真相通过微博发布,可以斩断伪信息传播的链条。

  4.媒体和媒体人微博,是传统媒体借助网络生长出来的无声的“扬声器”,他们的很多发声,都成为吸引网友关注媒体本身的“高音喇叭”。在受众市场上,网友关注媒体和媒体人微博,引发进一步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进而成为该媒体有一定黏度的用户,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楚天都市报微博经常发布一些重点报道摘要,被粉丝转发,并激发购买和阅读欲望。《新周刊》微博粉丝超过100万,其微博的走红直接促进了纸质杂志发行和广告的增长。

  随着微博的继续走热和技术的更加成熟,将会有更多更具创意的融合与分享模式出现。随着微博“个人通讯社”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日益完善,传统媒体必将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