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前不久发表题为《中国创新是纸老虎》的文章指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2008年,中国向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方专利局专利申请量只有473件,而美国是14399件,欧洲是14525件,日本是13446件。直截了当地说,2010年,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20%,占全球GDP的9%,占世界研发经费开支的12%,但是被任何世界领先的专利局批准的专利申请量只占1%。而且,源自中国的专利当中有一半被授予外国跨国公司的在华子公司。
这篇文章的标题,让不少国人受不了,认为这是对中国创新的“漠视”,当然,也令一些国人很解气,认为这给国内的“创新狂热”一盆冷水。而实际上,文章引用的数据只是事实,是基于客观数据的分析,只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在分析事实时,习惯用的是感情,而不是理性。而这种“分析问题”的习惯,使问题的讨论往往陷入“口水仗”,变为“支持派”和“反对派”的互相指责,甚至最终连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也忘记了。
早在两年前,我国即发布了类似的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为4200万人,数量是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EI论文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三,专利授权量世界第四。可与之对应,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3706件,其中50%以上来自外国的公司,大量的是跨国公司。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3种专利中,国人申请100件专利中,发明只有18件,82件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来自国外的申请,100件中有86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缺少核心技术,使我国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蛰伏在最低端中。(中国青年报2009年12月28日)
上述数据足以显示出我国创新能力的低下,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科技界的关注,我国教育系统与科技系统的有关负责人,在评价教育与科技的成就时,都强调论文、专利的数量,把数量等同于学术和科技实力,却回避论文、专利的质量。质量的问题,往往仅在分析不足时一笔带过。而这本应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选择性评价方式,不但是对过去创新成绩的错误评价,而且也会对未来的科技创新政策产生严重误导。客观而言,如果分析我国的创新投入(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再看创新的成果(有价值的论文和专利),会得到过去科研政策出现严重偏差的基本判断,这就需要调整从科研立项、到科研管理、评价的一系列科研政策。然而,如果把论文、专利数量简单地等同于科研实力,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判断,认为我国过去的科研政策完全正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而继续坚持这样的错误政策,渐行渐远。
更值得忧虑的是,对于这种判断,有关主事者(以及既得利益者),总是把相关的批评认为是别有用心,对于来自海外的批评,认为是“唱空中国”;对于来自国内的批评,认为是“不负责任的乱批评”以及(没有拿到课题、经费之后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去年北大和清华两教授在《科学》上撰文,批评我国的科研体制,就被有关人士解读为他们受到不公待遇之后,发泄不满情绪——由此,把事实搞混淆,总之,他们做出的评价,就是定论与真理,反对他们的评价,就是“不友好”、就是“眼红”或者“吃醋”。
这就是我国近年来科研创新政策饱受批评,但相关政策却一直延续到现在,纵有十分严重的问题,但却不见改革、调整的原因所在。在我国创新能力明显乏力的情形下,还对明白无误的事实,打“口水仗”,这只能贻误时机,这种低水平的纷争,与科研创新的低水平极为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