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建中国化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理由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湖北阳新465200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第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等等,以及类似这种分割思维和思维的物质对立的抽象内容,在认识、理解在现实中存在的东西,有以下两个现实前提证明:那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个现实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立的哲学基本问题,那是既读不通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早期文本与后期文本的连贯性,也读不懂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和后期文本在批判、揭露的是什么?换言之,坚持马克思主义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那是完全读不通、读不懂马克思在批判三部著作:即揭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抽象神秘主义”它究竟是什么;即揭开《神圣家族》的“思辨结构的秘密”它究竟是什么;即揭穿产生和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思想根基,那是发源于“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的现实关系,它究竟是反映在哪里?
第二个现实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确立的哲学基本问题,那是无法与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途径的时空范围的现实关系而联系起来理解。也就是说,坚持分割思维和思维的物质的对立形式而表述的内容,那是不可能发挥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理论,去促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和推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因此,从这两个现实前提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理当是重建。而决不可仍旧坚持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曲解马克思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仍旧去坚持“德国哲学的基地”、“黑格尔体系的基地”、“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以及仍旧坚持走“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的老路。
实际上,我们从“第一个现实前提”即中国人已经拥有全面系统地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的话语权,是完全能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存在。因此,中国人再也不能去坚持在马克思文本中是作为重点批判、重点揭露的:“抽象神秘主义”的形式和内容;“思辨结构的秘密”的表述方式;“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当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
然而,如果在中国的学术界、理论界、教学界而硬要这样坚持的话,那么从最起码的学术道德和著作权的合法性来说,就不能用马克思的名字去命名坚持走“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体系,而应当用费尔巴哈的名字去命名,这才是在中国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本真性,应用称为费尔巴哈主义哲学原理才是名正言顺的。
实际上,我们从“第二个现实前提”即改革开放的创导人邓小平同志,以及坚持改革开放的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改革开放的现实和历史的进程中而提出:用“解放思想”来促进和推动改革开放、调整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现实前提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调整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关系,那是学而无用的。
然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确立的两种路线、两种立场、两种观点而要是有用的话,怎么还要提出“解放思想”的这个中介,去促进和推动中国人加快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的推动作用呢?难道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而确定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要用“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现实作用,这不成了天大的笑话了吗?
因此,从这一现实存在的现实前提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必须重建而不是照旧坚持。因为,我们从以上的两个现实前提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还仍旧说成是“马克思的思想、观点的基本问题”是不合法的。同时,坚持这种分割思维和思维的物质对立的基本问题,实质是与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决不是仍旧坚持,而是必须重建既与马克思文本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初理论相符,也与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同、一致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然而,我们从上述的“两个现实前提”来要求中国的学术界、理论界、教学界的专家、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前提,理当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而确立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的理由是充分的。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究竟如何重建呢?
其实,马克思文本在对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早在19世纪的蒸汽机时代的现实和历史就为现实生活的现实的人而研究过。当然,马克思是采用批判、揭露的文体风格而阐述的。也正因为马克思采用的是批判、揭露的思维范式,而且作出的决定是否定哲学在现实中存在的作用,所以没有被上个世纪的哲学家们、政治经济学家们、社会科学家们接受。并由此而造成将马克思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关系的现实理性的真实存在,只能长期地埋藏在文本中而不被世人理解。
下面将我们从本国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深读细研而展开《文本研究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思路》的真实存在,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和重建的专家、学者汇报如下:
一,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即在大学生时代在写《给父亲的信》就向世人阐明了,他是决定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从而确定了自己研究“法哲学”的方向和定位。而且在这封信对这种“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的特性而作过界定:那是“决不任意分割它们”。“它们”所指的就是“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的两个要素即思维和存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实体、自我意识和意识等等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际上“它们”是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早期文本的真实思想的真实性;
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转向和定位,那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这部著作而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而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和揭露而定性:黑格尔体系的理性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和事实是虚假的,不是真实反映现实的真实存在。当然,马克思在这部著作是创立“现实关系”的现实理性,来批判、揭开“抽象关系”的抽象理性的在现实中存在的虚假性。这就是马克思在没有与恩格斯合作之前的重大发现和重大创立;
三,这样,当马克思决定要与恩格斯共同合作来钻研的他们的见解,也就是重新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立足地,重新寻找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关系”,来展开批判、揭开滋生和形成《神圣家族》的“思辨结构的秘密”而做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并在合作的第二部著作而更深入、更透彻地揭穿产生和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发源于“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在导致着德国哲学家们的无休止的争论。并对那种与现实关系而毫无作用的争论或确立《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思想体系的实质,那是坚持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旧花招”,而变个戏法来玩弄“新花招”;
四,马克思在批判、揭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之后,实际上是在“为德国理论家开辟出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并说明了他们是在创立“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而寻找在“现实的物质前提”之中而存在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物质变化之后的物质结果,来展开观察现实事物去改变现存事物的现实关系。并确立“改变事物的现状”才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程的立场,才是马克思在重返唯物主义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马克思在重返唯物主义的真实意图,是为了给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人在观察或考察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现实关系是不是正确性的,从而找到在改变世界的立场之外,来确立“现实的物质前提”来寻求证明:立场在现实中存在的占有或扬弃的那是不是正确性的,而找到有力的联系和根据。
这样,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发源于“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内容”而揭穿之后,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而运用的辩证法的运用原理和运用方法的原初理论,也就产生了。但,由于他们是否定要重建哲学体系,以及主张“跳出哲学的圈子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而产生的。因此称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运用的辩证法是哲学的那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五,理当说,中国从上个世纪初到本世纪为止的立足地,那是根据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而确立的两种路线论、两种立场论的两种观点论来确立的。并以此立足地来展开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框架理论,而解读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等原理观。然而,在其事实上,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那是马克思文本的三个批判: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批判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才是在马克思文本中的真实性;
六,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而确定《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不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解读,从而成为中国“一般意识形态”的正统观,而且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也实践过近三十来年。实际上,就是没有“文革”的那十年的动乱,而按照《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确立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去再实践十年,也改变不了用讲“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去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结果,仍旧还是“凭票供给制”的定消费的定量社会主义的结果。不信的话,请坚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解读原理观的坚持者再来坚持“阶级斗争”实践只能公有、集体所有的社会形象和经济体制,看看十三亿中国人是不是要重新过上用定消费而定量生活的社会主义?
七,我们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而实施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成功经验来看,在促进和推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泉的动力,那是在出自提倡改革开放;重视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政治路线,在全面展开建设小康社会而制定的方针政策。
那么,科学发展观是不是要重新建构理论体系呢?那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是不是要有哲学理论来指导建构呢?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是需要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呢?那么,还是仍旧坚持俄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变个戏法而确立:物质和意识和关系问题或其它类似于分割主体与实体对立的抽象形式,当做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解的现实问题吗?
实际上,这样做只能还是要误导“政治路线”又要立足在“个人对象化”的形式而将个人占有的实体或主体的存在或观念来当做是一切人的、一切现实的、一切历史的准则或尺度的历史重演。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阻碍社会发展及历史进程的思想根基,就是来源于马克思揭穿的:“把自我意识等于人或把人等于自我意识”的思想根基。
因此,从这个历史教训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建,就要脱离“个人对象化”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脱离在现实中存在的虚假存在的物质和意识、实体和主体的关系问题,而重新返回到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现实关系来解释或改变的是现存事物和现实事物的现实关系。这才是“回到马克思”在创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立足地:那是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现实关系的基本问题,这就是中国化重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实形式和现实内容的真实存在;
八,在现实中存在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在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跳出哲学的圈子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而确定的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关系的基本问题,以及在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基本问题,就理当是:“现实事物”和“现存事物”的“现实关系”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在现实中存在的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本问题,决不是在想像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而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综上所述,就是我们认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现实理由。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