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何时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明细表?


文/罗竖一
 

      “三公”经费,之所以多年来被中国民众所关注,而为政府所重视,是因为其之逐年异常膨胀,于民于国都极为不利,而助长贪污腐败之风,且跟中华民族之复兴大业格格不入。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讲道,今年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国家明确要求“三公”经费“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可谓意义非凡。

       3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又研究了中央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预算有关问题。会议决定,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会议要求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从根本上控制“三公”经费规模。

       国务院于3月25日召开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在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继续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以及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等方面的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要详细全面,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特别是各部门的行政经费,包括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都要详细公开。各类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报告也要向社会公开,让人民群众更方便地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实施各类预算、决算公开的时间表,今年就要部署相关工作,首先要将各级政府“三公”支出的预算和决算向社会公开。
 

       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会议强调,必须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建立健全公开机制,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温家宝总理7月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三公”经费支出要公开得更详细。

       由上述可见,国家对于压缩政府及其部门“三公”经费,以及公开“三公”经费收支等方面的指令越来越重视,而愈来愈明确。也就是说,在最近5个月的时间里,国家不仅就“三公”经费问题三令五申,而有关针对性越来越强,且一再明确细化。

       但据媒体报道,截至2011年7月7日,仅有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文物局等3家中央部门公开了其“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而且中国工程院和国家文物局还是两个“迟到者”。

       依照7月8日《新京报》的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消费数据设定时间表后,北京律师李劲松向多个部门发出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布此数据。截至目前,李劲松共收到13个部门回复。其中,国家发改委等3部门认为该数据不属于公开范畴,国家粮食局表达了谢意后称将尽快回复,8个部门称马上公开。

       换言之,除了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文物局等3家中央部门以外,其它中央部门起码暂时普遍选择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尽管有8个部门据称“马上公开”,而国家发改委等3个中央部门与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唱起了反调。

       国家文物局于7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公务接待费的财政拨款决算数,是48.32万元,而2011年这项费用的财政预算为151.85万元。即在国家要求压缩“三公”经费的大背景下,国家文物局的公务接待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百万元人民币。

      另外,截至目前为止,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3家中央部门,没有谁列出有关明细表,而国务院的明确要求是:“公开的内容要详细全面,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即“‘三公’经费支出要公开得更详细。”

       还有,在2011年6月底,财政部已经公开了中央部门2010年总的“三公”经费。也就是说,各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等应该是现成的。然众多中央部门选择了“对抗”或“沉默”。这里面有无文章,也许只有某些部门自己才清楚。

        其实,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某些中央部门不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其实于客观而言,不仅是在弱化中央政府权威,而且是在对抗国家有关法令。

       笔者于此斗胆问两句:某些中央部门何日才能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何时才能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明细表?(文/罗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