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个创新促进两化融合” 为突破口助推新农村建设


  

  以“ 两个创新促进两化融合”

  为突破口助推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和沟通,实现农业数字化、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成为促进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全国信息产业化发展委员会专门组织进行了“两个创新促进两化融合”的课题研究,并为此组织进行了相关技术及产品整合。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沟通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信息化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拓展农村市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信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2、农村信息化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推进农村信息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强农民就业增收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并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3、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保证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加快农业信息进程,用信息化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保证。

  二、明确认识制约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管理及科研的方方面面。但相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我国农村信息化还存在很多特殊的困难。

  1、农民信息意识淡薄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过去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反映了交通对农村、山区的经济带动作用。现在,我们也听到到“要建新农村,先建信息村”的口号。这说明了农民已经开始认识到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先导作用、重要支撑作用。但是,从整体上、全局上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个体经营、小农生产的方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这种产生方式在政府管理制度上的体现。这种经济基础上的小农生产,决定了单一的农业生产者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何种信息,造成了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实际需求不强烈。目前,增强信息意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

  目前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收;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即电话和信函传递反馈信息,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

  3.现代网络及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率很低

  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从全国情况来看,尽管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建成的网站很多。但是,对经济实力低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一方面,普遍存在农民没有经费来添置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和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所致,农村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十分低下。

  三、明确认识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部署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农业信息数据建设正朝着多元化、平民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联合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功能得到了必要的延伸,“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应用良好,农村信息网站迅速发展,互联网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百姓接受,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农业信息重大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与我国城市信息化比较,从整体上看,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十分低下,农民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也十分低下。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明显是缩小农村数字化鸿沟的瓶颈问题。因此,只有加快、加大投资,快速缩小农村与城市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建设水平的差距,突破这个关键问题,同时以技术的手段解决农民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十分低下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农村数字化鸿沟,实现农村与农业数字化。

  四、以“ 两个创新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农业智能经济

  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即所有信息资源必须能够通过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为网络上的用户所了解和使用;二是产业化,即对大量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必须最终能够形成与制造、开发、服务等行业相互关联,但同时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产业;三是社会化,即信息网络和信息必须服务于社会,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管理、政策法律制度、文化教育以及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无疑也应以农村网络化为发展基础,走农业产业化与信息产业化 “两化融合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信息化。而且,应凭借我国信息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基本无差距的优势,充分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创新发展农业智能经济,快速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创新投融资体制突破缩小农村数字化鸿沟瓶颈

  快速缩小农村数字化鸿沟,实现农村与农业数字化,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缩小我国巨大的城乡贫富差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任何事业的发展,其投资体制是关键。因此,针对农业及农村信息化瓶颈问题,即“最后一公里”及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问题,实现农村及农业网络化,也应首先解决其投资体制问题。我国经济是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但是因投融资体制的限制,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其投资的效率很低,投融资体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因此,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援助、村民互助、市场化实施”的投资模式,进行其投融资体制创新,解决“最后一公里”及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问题,发展“消除农村数字化鸿沟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尤其十分关键:

  1、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实施“最后一公里”建设

  根据相关统计,通过我国农村“村村通”、“户户通”信息化工程的推动及实施,目前我国农村及农户已经绝大部分实现了广播电视及电话通信,很多地区还覆盖了移动电话及光纤通信。结合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特点,并结合农民居住分散、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及管理需要的特点,其“最后一公里”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局域网建设。

  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及发展、管理需要的特点,根据我国目前广播电视、电信投资营运体制及其建设现状,充分利用现有光纤资源及移动电信资源,并利用先进的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可以采取由广播电视、电信企业负责将光纤基础设施完善建设到自然村;由政府负责出资引导及推动其他企业,以BOT模式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并接入到农户的,与光纤互联网联网的行政村无线局域网。而共同建设将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并以其局域网投资企业与接入光纤的广播电视、电信企业,共同分享通过局域网发生的上网通信费用收入。

  2、政府引导、社会共建“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工程”

  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援助、村民互助、市场化实施”的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工程”:

  ①农业技术视频公共信息库工程。以政府资金为主,建设适合广大农民的视频形式的农业技术视频共享信息库,通过互联网为广大农民提供免费、便捷、易懂的、广泛的农业技术。

  ②公益的远程农村信息化培训系统工程。以政府资金引导,以社会援助为主,建设各种专业、公益的远程农村及农业培训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服务。并在现有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 “一对一”扶贫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一对一”的远程信息化应用培训扶贫,着力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

  ③农村信息化技术及产品、服务系统工程,即农村信息产业化工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主导,优先进行专业满足农村及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信息化技术及产品、服务系统建设,即着重发展农村及农业信息产业,为解决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问题,推动农村及农业的各种事业的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④行政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站。即培养并利用一批青年农民,在村委会的领导下,以村民互助的形式,成立行政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站,集中为村民提供信息化服务。

  (二)以创新经济模式作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关键举措

  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干部和群众,虽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甚至顾虑重重。具体体现为: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还比较滞后。总体上还缺乏明确的规划,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模仿外地经验和模式。要使结构调整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则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对接起来十分重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是带动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户找到龙头企业就是找到了市场。龙头企业带领农户闯市场,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的行政干预。 所以,创新农业及农村信息化经济模式,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关键,应针对并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两个充裕”并存、“两个过低”并存的问题:

  1、组织创新。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及交通资源、区域农村文化、区域农业经济特色、先进农业技术,构建分布式的不同专业、不同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互联网,构建集中式经营并管理分布式基地的,不同专业、不同规模的农产品产业信息化发展组织。具体可以行政村产业基地整村推进农产品生产,以县域企业进行粗加工及精细加工,以大中城市企业进行市场推广,同时配套冷链物流企业,以联盟合作产业化发展模式,而进行组织创新。

  2、高效整合利用相关资源腾飞式发展。充分集成整合并高效利用农村自然及交通、农民生产、村乡县三级管理资源,投资、粗加工、生产、贸易、物流、服务、科研等企业资源,学校、媒体资源及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利用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利用进、出农村的产品市场规模,利用电子商务的效率,极大地减少进、出农村市场产品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利用信息科技创新发展。利用物联网技术,并利用物联网技术及其将进一步发展的感控网技术,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因素、全过程”,远程的、实时的监控管理、专家培训及直接技术指导、智能处置,而对其“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组织,进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同时,为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为国内外市场客户,提供最现代化的网络化远程、实时的质量管理、监督途径,解决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普遍存在的质量信誉问题。

  (三)将“两化融合发展”作提速农业经济的根本途径

  随着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农民群众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而不同程度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及农业信息化现状所致,普遍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及认识还不够深刻,尤其普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信息产业化发展的“两化融合发展”基本不了解。

  农业信息化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缩微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是指知识及信息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加大的过程。

  农业信息化同其他产业领域的信息化一样,其本质特点是网络化,其层次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具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线条就是发展农业网络化,并首先要从发展农业产品信息化开始,发展农业企业信息化、农业产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信息化、农村社会信息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是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针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内在原因: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两个充裕”并存;农业生产劳动率和农产品转化加工率“两个过低”并存问题,解决农产品信息急需输入到城市及国外市场,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老弱妇幼”,农产品加工及物流的实际问题,开发出针对性强并一条龙服务的专业性信息技术及产品集群;分别提供不断满足各区域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特点需要的,不断满足各区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特色需要的,专业的、一条龙服务的信息产业链服务。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将发展具有专业满足农业及农村需要特色的农村信息产业化发展,而进行两化融合发展。从而,为根本解决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题,提供现实、关键的保证硬件。

  综上所述,结合信息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核心产业、支柱产业;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的,市场化是促进我国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城市及其企业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的,创新经济及商业模式,分别是城市、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因此,认识及明确“两化融合发展”这个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并以此作为提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体制,突破农村“最后一公里”建设瓶颈;创新农业产业化、网络化、智能经济模式,走利用信息化高技术,创新农业网络化生产力、智能生产力,大幅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高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新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