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前瞻


  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前瞻



  图表:2011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6% 新华社记者 冯琦 编制

  综合媒体分析,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稳定,通胀压力依然显著,中央紧缩的政策保持不变,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进入了一个不断上升和升值的通道,房地产市场博弈依然处于僵滞观望状态。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可以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调整,适度通胀,经济总体表现为稳定趋好的形势。

  2011年经济总的形势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特点、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和市场力量的逐步恢复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双高”运行特征决定了经济处于稳定向好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状态;处于刺激政策退出和市场逐步恢复过程中的“双缓”趋稳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增长无论是增长还是通胀都相对会趋于缓和;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的流动性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不会出现过度通胀,同时经济也会趋稳;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趋于稳态平衡增长的总供求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一个总的形势是经济趋于软着陆,总供求趋于稳态平衡,经济内在增长动力逐步稳定形成并支撑经济增长向好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投资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超过53.2%,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西部一些省份的官员对记者说,投资对当地GDP的贡献率不低于70%。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也已为现有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国家审计署6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占当年GDP的1/4,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依靠中央政府良好的财政状况和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地方政府债务尚不会对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但是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肯定会逐年减弱。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逐步退出,经济增长中的政策刺激效应在消退,市场的配置机制逐渐发挥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沪综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反映了这一特征。“双缓”趋稳将是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稳物价成为当前头等大事、经济增速回落引起一些人担忧之时,结构调整似乎从人们关注的焦点中“淡出”。但正如专家一再提醒和强调的那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是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要害。整体经济过热的情形结束,通胀与增速同时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放缓的趋势,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通胀与增速放缓,即“双缓”特征。“双缓”特征是上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2011年7月22日政治局会议定调:稳物价仍是宏调首要任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议指出,下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要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要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切实抓好秋粮生产,促进生猪等畜牧水产业稳定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防汛减灾工作。要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确保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分配公平。要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发展,优化投资结构,有效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金融监管。要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服务业发展,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握好宏调方向力度节奏。胡锦涛总书记就继续做好经济工作提出6点意见: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密切观察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的走势,加强市场保障,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三、 7月4日至1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召开四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强调要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同时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合理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政策的针对性。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改革。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强化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要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继续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有效化解债务风险。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

  四、货币供给回归常态,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趋于稳态平衡增长是今年经济的一个总的特征。2009年8月以来,包括整个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淡出和上轮经济周期中消费抑制的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刺激与补充性贡献逐步回到一个理性的增长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2010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8%的增速水平,进入2011年3月以来,逐渐下降并保持在17%左右。这也反映了消费的政策刺激作用在消退,消费增长回归理性水平。与此相对应,进入2011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伴随GDP趋稳增长的M2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信贷总额总体回落的情况下,尽管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上有增长,但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量仍属“杯水车薪”,大多数所需资金仍求助于民间借贷机构等渠道。据央行日前发布的《2011 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了18%,比大企业高了7个多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达26%,中小企业贷款在整个企业贷款占比超过了60%。尽管监管层多次出台鼓励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商业银行也推出了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而事实上,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的难度依然很大,融资量与实际需求比仍相差甚远。

  根据三次产业的调整和投资、消费与出口三驾马车的结构优化趋势,经济在宏观层面表现出了趋于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这一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正反映了经济战略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趋于软着陆的总态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相对良好,由此表现了经济在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同时,第一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表明总供给层面的农业和原材料正在形成有效的供给能力,为抑制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持续稳定良好的供给环境。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说明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逐步形成,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替代政策的刺激作用。总供给呈现出的结构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型,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供给趋于平衡的稳态增长趋势正在形成。总需求层面经济增长的结构在趋于合理,消费和出口,替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刺激政策退出的过程中,呈软着陆趋势,市场的力量在加强,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在显现。根据总供给的结构优化与总需求的结构调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趋势是趋稳向好的。

  中国知难而进延续经济奇迹

  未来中国经济运行的十大特征

  “半年报”出炉    四问中国经济走向

  2011年年中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小企业融资难倒逼银行信贷调结构

  温家宝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 听取各方意见

  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前瞻稳定物价为首要任务

  政治局定调下半年经济 稳物价仍是宏调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