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银行资金吃紧 揽储大战愈演愈烈


  各地银行资金吃紧  揽储大战愈演愈烈

  在6月14日央行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时,各银行就面临20日提交存款的压力。同时,从6月起,月度日均存贷款比考核制度已经正式实施,存贷比的“半年大考”和半年业绩考核也给各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于是进入6月下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一路飙升,隔夜拆借利率在6月22日达到顶峰7.47%。在这背景下,银行不得不充分利用理财产品来揽储。

  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收益率日渐看涨,预期年化收益率5.5%的理财产品已经十分普遍,而同类产品在年初时的收益率仅为3%左右。市场人士指出,季末时点发行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多为银行间资金紧张,揽存需求所致。理财产品的大量发售导致居民存款下降。居民存款购买了理财产品,而理财产品大多数是融资票据、金融债券和各种企业债券,因此最终居民存款转化成了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影响了股市,理财产品高收益率、非保值的特征,反映它更多是用于满足企业短期融资的需求,股市面临了一定的资金挤出效应。

  银行方面为了吸收存款,“假如你6月30日存1000万现金到银行,7月2日便可以取走,支付储户的利息高达16万元。”眼看着年中考核 “大限”逼近,一些银行急红了眼。近日,温州多家银行不惜喊出0.6%~0.8%不等的日息揽储(《每日经济新闻》)。日息0.8%揽储,什么概念?也就是1000万元存一天8万元利息,存一个月240万元利息。

  银行疯狂揽储源于资金吃紧,是货币政策所致还是银行管理不正常? 有报道称,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宣传销售文本管理、产品风险评级、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银监会才在29日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剑指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规范销售,强调商业银行必须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按照风险匹配原则,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

  在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般银行都崇尚全员营销,也就是说,上至老总下至最基层员工,都有揽储任务,如果完不成,根据未完成的比例扣除考核工资,一般不影响基本工资和奖金,股份制银行也是如此。考核工资一般是基本工资的30%左右。6月底疯狂揽储更加升级。作为身在其中的银行业内人士,每到月底、季底、半年底、年底,谈论最多的是完成存款、揽储任务,职工压力最大的是担心完不成揽储任务被扣发工资,余丰慧先生认为,疯狂揽储暴露银行管理硬伤。

  银行疯狂揽储还可能会扭曲银企关系,揽存奖励、发行理财产品、利用票据蓄水池、对企业捆绑存贷款等已是相对传统的做法。在资金压力的逼迫之下,银行甚至可以主动减免一些费用鼓励资金回流。已有数家银行暗示,鼓励居民对按揭的房贷进行提前还款,而此前对于提前还款银行尚有诸如收违约费,一年内不得提前还款等各种限制性规定。

  银行疯狂揽储折射出银行现在“很差钱”,侧面印证市场也时有传言“一些银行无钱可贷”,而多家银行陆续抛出的再融资行为也证明了银行对于资金需求的迫切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央行已经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积上调幅度达600个基点,如果以M2余额平均70万亿元(2010年1月末为62.51万亿元,2011年5月末为76.34万亿元)进行粗略计算,此轮调控已经直接冻结银行体系资金4.2万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相较而言,国有大型银行更缺钱,因为面对的都是“大户”,即面向大型企业发放大额度贷款。“越是大银行,资金压力越大。”

  资金紧张的现象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在第三季度内不会看到缓解的迹象。各地银行资金吃紧 通过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影响货币政策,有待观察。

 面临存贷比年中大考 银行揽储已使出吃奶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