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定律:中国式管理境界(47)


  又叫就业创新。无论对于哪个国家,就业都是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表现在永远无法满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似乎越发突出和难以满足了。问题出在哪里?毫无疑问,就出在商品生产不能违反资本增值的本质,而作为成本,工资是资本增值的制约因素。另外,科技发展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岗位上解放出来,形成了“就业与可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成正比,而与该企业、该国科学技术发达程度成反比”的“就业定律”。也就是说,科技越发达,其企业、国家的就业能力越差。

  大家知道,科技的发展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什么叫解放生产力?当然是“少用工”的意思了。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不是别的,正是就业的天敌。一些国家的失业状态之所以那么严重,无疑是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制造的,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没有必然关系,也就不要说发展中国家也有失业问题。诚然,我们不能为了就业而重新回到原始社会,但是,“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事实谁也否定不了。

  怎么办?我以为,除了能够创造可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上述有两层意思:一是“可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另一是“创造可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什么叫做“可创造剩余价值岗位”?简单地说就是,用人单位在扣除支付给该岗位的人员工资以外还有剩余价值的岗位。换言之,如果没有或出现了负价值,那它就不属于“可创造剩余价值岗位”了。

   “可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还能“创造”吗?回答是肯定的。

  或许有人会说,要是能够“创造”人们早就创造了,还用得着你来告诉吗?是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管理者都知道,就不要说“如何创造”。因为,剩余价值岗位不仅产生、存在于产品生产与销售中,也产生、存在于非产品生产与销售中;因为“可创造剩余价值岗位”不仅在产品生产与销售中有,在非产品生产与销售领域里大量存在,只是发现不了。

  尤其是在产生过剩、经济过剩或饱和经济的条件下,产生、存在于非产品、非商品领域的可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多得很。这是因为,在产能过剩、经济过剩、饱和经济条件下,出现了生产产品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其造成的亏损可能就越大或越多的现象——“反量本利关系”。或许有人会说,“反量本利”正是增加剩余价值岗位的过程,反之是减少可创造剩余价值岗位。此话没问题,而我们做的,正是在避免“反量本利”的过程中增加就业岗位。

  上帝(经济学、管理学假设)在关闭一道门的时候,必然会为我们再打开另一扇窗。

  上帝为我们打开的另一扇窗就是如何防止、避免产能过剩、经济过剩。谁能说防止、避免产能过剩、经济过剩不能创造价值?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国家领导人都能认识到有这里有这么一扇窗户,更非能认识到在这扇窗户的里还存在着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数以亿计的“可创造剩余价值岗位”的客观存在。

  诚然,上述讲的“过剩”是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广义过剩是力学意义上的无用力的产生。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有经济学、管理学意义,在产能过剩、经济过剩的背景下,如何避免、防止产能过剩、经济过剩,和如何消除、转化掉产生过剩、经济过剩的经济学、管理学价值更大。可惜的是,我们有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至今也未能认识到其经济学、管理学意义,因而也就造成了一轮又一轮的生产过剩。

  至少大家应该知道,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节约人力、物力是有经济学、管理学意义吧!

  既然节约人力、物力对企业有经济学、管理意义,那么节约人力、物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没有经济学、管理意义了吗?——或许又有人会说,就算节约人类、物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意义,那也是一个减少就业岗位的过程。君不知在经济学上还存在着一个“节约悖论”的理论(节约是制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当然知道。但是,您可能还不知道,我这里讲的节约人力、物力,是通过“可创造剩余价值岗位”的设置实现的。

  首先,所谓“节约悖论”的理论压根就不成立,因为任何一位企业家、管理者决不能做为了就业、为了生产、为了经济发展而浪费的勾当——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其次,能够实现“节约”而未能实现“节约”,是企业、国家的一种损失。再次,节约与生产、经济发展并非矛盾,因为“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可用于“扩大再发展”。

  诚然,写作本文的目的不是在讲如何搞“节约经济”,而是在讲在实现“经济节约”的同时如何“创造可创造剩余价值岗位”;诚然,“经济节约”不只是国家的事,在微型、大中型企业亦有普遍的的经济学、管理学意义。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发现、知道有上述“节约型岗位”的存在?总不能只要是设置出了某一工作岗位就一定能够为企业创造出剩余价值吧?

  可是,如果我们在设置了某一岗位的同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远远大于其工资的经济效益的时候,这个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在我们的企业中还有这样的一种岗位还没有被设计?是的,而它不是别的,正是数量特别大的资源登记师、资源核算师、资源管理师、资源逆变师。

  资源登记师、资源核算师、资源管理师、资源逆变师是一种什么岗位?如果能把它们设计出来,就一定是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而不是减少“剩余价值”?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当然,这是由资源登记师、资源核算师、资源管理师、资源逆变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资源登记师、资源核算师、资源管理师、资源逆变师的工作性质或任务就是如何将存在于企业生产、销售、管理中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亏损资源直接或间接挖掘出来,转化为赢利资源或转化为企业赢利与可持续赢利。如果有这样的岗位,企业还不愿意设置吗?大家不妨设想,如果企业设置了资源登记师、资源核算师、资源管理师、资源逆变师岗位,就能够为其多创造30%以上的利润的话,还有哪个企业不愿意设置此岗位呢?

  凭什么说资源登记师、资源核算师、资源管理师、资源逆变师岗位的设置就能够为该企业“多”创造出30%以上的企业利润?有什么根据吗?当然。——请看《逆向创业》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