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规则不容挑战


        在苦苦等待八个月之后,ST四环并没有为其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惊喜,其“回报”投资者的反而是连续三个跌停。去年11月19日,“因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ST四环开始停牌,没想到这一停就是八个月之久。

        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实施资产重组,每年都在市场中发生着,因之而停牌,其实再正常不过。但像ST四环这样长时间停牌的,却并不多见。其复牌公告中,“因市场、政策环境发生变化”一笔带过的寥寥数语,虽然从“宏观”上说明了重大事项中止的原因,但也让其投资者有如坠五里云雾之感。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ST四环停牌期间,其公告内容最多的是“正在筹划重大事项,继续停牌”。公告既不披露所谓的重大事项到底是指哪一方面,也不说明重大事项的实质进展情况。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各方行为的通知》以及深交所于2008年出台的《上市公司业务办理指南第10 号——重大重组停牌及材料报送》等相关规定,ST四环存在明显的违规行为,更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市场的监管规则。

        尽管因为长时间的停牌,使ST四环的投资者躲过了今年4月中旬开始的一波下跌,但期间投资者的交易权与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却被严重剥夺。如果说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筹划成功,并且股价出现上涨算是对投资者的一种“补偿”的话,显然ST四环的投资者最终落得个鸡飞蛋打的结局。

        挑战市场规则,挑战监管底线的事件,在A股市场中其实早已不算什么新闻了。今年新股出现大面积破发现象,甚至于挂牌首日破发亦不罕见。而7月6日挂牌的创业板冠昊生物等三新股,却对破发现象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开盘暴涨、五次被强制临时停牌,在股指历经两个多月调整后的反弹过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正常,又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但是,被首次强制停牌后东宝生物、飞力达的再次大幅飙升,同样不是在向监管规则发起挑战吗?

        事实上,当市场出现挑战监管规则的事例多了,投资者也就变得麻木了。以券商为例。券商突击入股、研报门以及对发行人进行包装等现象的出现,难道说都具有偶然性?不进行实地调研,仅凭公开资料杜撰出来的券商研报,目前发现的还少吗?但是,就是这样的研报,也能在市场中“大行其道”,一切的一切,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毋庸置疑,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上,我们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的地方,市场违规者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正是瞄准了其中的漏洞与缺陷。然而,一些规章制度遭到随意的践踏与挑战,却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允许。

        A股市场中违规成本低是事实,但监管上的缺失与缺位同样是事实。监管规则常常遭到挑战,笔者以为亦与之有关。监管层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其理想无疑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很“骨感”。你不向违规者发起挑战,违规者就会向监管规则发起挑战。作为规范市场的规则,又岂能容许任何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