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告何时能不打“补丁”?


        A股市场从来都不缺少“风景”。今年上半年的新股“破发潮”、新股次新股的业绩“变脸潮”、创业板首发市盈率跌破20倍、八菱科技的中止发行、退休高官担任上市公司独董等,这些“风景”无一不吸引市场的“眼球”。目前已进入上市公司中报披露阶段,业绩预告打“补丁”的“风景”又呈现在投资者面前。

        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7月6日,在130家发布了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中,有30家左右修正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总体而言,在原有预告的基础上,业绩由好变坏的占据多数。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国家刺激政策退出、行业增速放缓、市场低迷等成为其业绩“变脸”的最主要因素。

        如利达光电原先预计上半年业绩同比下降20%至50%,现“变脸”为亏损不超过300万元。西仪股份在一季报中预计上半年业绩变动较小,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业绩较上年同期下降1200%至1700%,亏损约900至1200万元。

        从年报打“补丁”、季报打“补丁”,再到业绩预告也开始打“补丁”,凸显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软肋,也说明某些上市公司并不重视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事后打“补丁”的行为,有可能给投资者造成伤害。

        在西仪股份7月6日打“补丁”之前,该股走势良好,但在当天,当其上半年亏损的真面目曝光后,西仪股份即以跳空低开,全天以下跌2.95%报收,而当天深市中小板指数上涨0.66%,并创出近期的新高。

        从众多预告打“补丁”的上市公司看,中小型公司较多,这也说明这些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差,其业绩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更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打“补丁”现象,明显涉嫌虚假陈述。

        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及时、客观、完整、真实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业绩预告的快速“变脸”,既谈不上“客观”,更别说“真实”了。而且,从预告到打“补丁”,中间只间隔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些公司在当初预告时,难道对自己的经营状况一点都没谱?如果说上市公司因为重整或资产重组的完成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业绩预告“变脸”属于正常的话,那么那些其它的变脸公司呢?

        因为披露的信息前后不一,从而导致投资者产生损失,这样的事例在市场上并不罕见。此前,某些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问题被投资者诉至法院,这些公司也受到应有的处罚,投资者也维护了自身的权益。对于业绩预告打“补丁”造成投资者损失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是否可以群起而诉之?

        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打“补丁”现象总是成为“风景”时,其实也反映出现行的监管制度上漏洞。如何进一步规范与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需要监管部门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