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会有一些读者对我近日的文章感到诧异。我一向认同市场经济,理应支持私有产权才是;为何今次会对投资者的权益提出这么大的质疑?
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我支持利伯维尔场,因为这是经济营运的最有效模式,但这不代表我不能以批判性的眼光,去质疑现有的产权制度。我虽然自己也做生意,可说是一个资本家,但我并没有让我的屁股决定我的脑袋。
我觉得社会应该保护私有产权,前提是这些产权是透过恰当的途径获得的。如果这些产权从一开始就是以不公平、不合理的方式取得的,那无论以后的转让怎样有效,这样的制度也是不公义的。
产权可以透过承继、交换、转赠、及接受赔偿等方式取得,这些我都可以接受。但这些转让都是第二性的,非始创性的。财产必须先行被创造,才可以有第二性的转让。我们必须从财产初次产生过程中去界定所有权的合理性。
一个拥有生产数据的人,透过自身的劳动,所产生出来的新财富,当然可以全权拥有。但如果他只出资金,自身不参与劳动,或者只参与部分劳动,那新生的财富就不应全归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应归创造它的人所有,这是不辩自明的道理。因此,其他有出力参与增值的人,也应对新生的财富有一定的分享权。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新生的财富却全归出资者所有,出力者大部分只能收取定额的工资,而不能分享新生的财富;这种分配方式很明显并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不但在道义上有问题,而且衍生很多社会矛盾,令世界经常动荡,难以持续发展。
由于大部分出力者,却感到报酬与贡献不相称,他们必然不肯在工作时尽力而为。结果,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会受到抑制,人类的进步因而被拖慢。
此外,由于广大基层在生产的过程中所获的分配不多,以至消费能力很弱,导致社会缺乏足够的需求,去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投资者夺取了大部分生产成果之后,却没法大量花费(受制于个人有限的消耗能力),如果他们的资金积累得愈来愈多,却不容易找到投资的出路,因为现实世界早因需求不足而产能过剩。
这些在实体经济找不到出路的资金,最终只能流入金融市场,令金融经济不断膨胀,逐步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乘势而起。他们为闲钱提供了很多衍生性的投资工具,表面上是为了对冲风险,实际上是吸引闲资作对赌,结果市场的风险变得更大。美国的次贷危机与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就是这样引发出来的。
可以这样说,当前世界的主要问题,都是因资本积累速度快过新生需求而引发出来的。可惜香港的社运人士都不重视这一点。他们众口一词把矛头指向地产商,这真能解决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