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苦劳重功劳


  一位教授曾问张瑞敏:“那些跟随你多年,跟随你打天下的人,怎么下得去手?是不是太残酷了?”

  张瑞敏回答:“第一,我是等距离原则,与所有的干部都是等距离的,没有亲疏之分,谁上谁下完全由制度说了算。在海尔,一个管理干部如果连续四五次排在末位,他不下台反而成了怪事。通常他自己就会要求下来,完全由制度说了算。第二,这样的用人机制看似严酷,实际上是最大的仁慈,否则,迁就了一个人,毁了整个海尔,你说哪个更残酷?” 张瑞敏常说海尔像一辆在发展和改革的大道上疾驶的汽车,每到一个急转弯处,总会有人掉下来。

  创业有创业英雄,守成有守成的好汉,无论是“英雄”,还是“好汉”都应该是那种会运用智慧工作的人,决不是整天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人。

  身为员工,必须懂得“没有苦劳,只有功劳”是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资历不是能力,不能靠资历吃饭,否则,职场之路将越走越窄。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阶段总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办事方法,你就能不断提升自己,就有可能被长远地委以重任,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

  只有功劳没有苦劳

  传统观念认为“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这是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所认同。当员工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时,这句话就会变成员工潜意识的怨言。

  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只认效率,顾客只认功劳,消费者有选择你的权利,但没有选择你的义务。假如你的产品质量不好,不可能说你的产品虽然质量不好,但也是通过你们员工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顾客就将就去买。

  海尔集团OEC管理法总结起来可以用五句话概括: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事、管事凭效率、管人凭考核。管事凭效率体现了只认功劳,不认苦劳,更不认疲劳。

  承认苦劳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承认苦劳就承认低效率,迁就懒汉。海尔要求全体员工每天必须进步一点点。在行业竞争策略上要求一定要比对方快一步,如不能快一步,快半步也行,员工每天必须有进步。只有承认功劳才会有进步,承认苦劳的后果只能是退步。

  在海尔,没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说,“无功便是过”。海尔有一个定额淘汰制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有百分之几的人员被淘汰。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残酷,但对企业长远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如果追求效果,这句话就应演变成没有功劳就没有苦劳,没有苦劳更没有疲劳!企业的各项工作必须追逐效果,没有效果的工作至少是对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当然还可能有资金和其他的浪费。没有效果的苦劳,对于企业又有什么益处呢?

  在没有功劳的时候,强调苦劳毫无意义。苦劳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功劳才是业绩的具体表现。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主要是看结果,以结果论成败,以结果论英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凭再高,工作再努力,如果没有业绩,一切都将是空谈。试想,一个公司的全体员工都非常勤奋,非常敬业,但最终企业产品销售不出去,无从盈利,企业将如何生存?所以说,再吃苦,再勤奋,苦劳再多,创造不了价值,业绩都等于零,更不用谈功劳之所在。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类绘图软件开始深入建筑、家私、五金等企业。年轻人很快接受了这一新兴事物,并且运用到了工作中。特别是在绘图计算方面,这类软件更是有着独特的优势。有一位老工程师,因循守旧,手工绘图计算特别在行,并且习惯了手工绘制图纸,结果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用了一个星期才绘制出来的某建筑大厦的内部构造设计图,年轻人只花了半天的时间就利用绘图软件把它给绘制了出来。同样一份工作,同样一个结果,一个人用了一个星期,一个人才用了半天,相比之下,我们更看重哪一个呢?由此可见,苦劳固然重要,但功劳才是业绩与能力的最佳体现。

  在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是以绩论功,以功论酬,不关注过程,只在乎结果,谁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谁就是英雄。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企业里最重视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

  作为一名员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劳”,而是“功劳”。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才是好猫,现在讲究以功劳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