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00年以来,全球各国逐步将国家战略中心转移到广袤海洋。英,美,日等全球强国无不是海洋大国。正如《海权论》所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角诸城市,乃至先发的港澳台,亦是因海而兴。
更为重要的是,海洋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被寄托了未来时代破局的重望。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广东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更是在同一年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其中,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占全国比重近48%。
海洋经济对于三省的战略意义不一样。山东大陆经济发达,且重工比重大,所以,其海洋经济,未来将以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港口和船运为主。而浙江因为中小企业众多,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浙江企业遭遇了巨大冲击。浙江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已至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围途径。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目前的经济结构的挑战。仅此而言,通过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隐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局限。由此,估计未来浙江重点发展重型海洋经济,如石化,钢铁,造船,海洋新能源等,同时也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传统高新技术。
就总量而言,广东目前是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2009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6800亿,而其全省总产值为39081.59亿元,海洋经济占其生产总值的17.4%,仅从总值而言,广东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3.5:45.8:50.7。目前,广东省已形成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广东未来目标是,到2012年,即完成海洋经济占比达到20%以上,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广东虽然是目前的中国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是,总体而言,广东“陆地经济”的发达,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地位,使海洋经济将出现两极分化,即在发到的深圳和广州,主要侧重高新技术,如海洋医药等行业,而在欠发达的沿海城市如湛江和茂名,则主要发展临港工业,进行适当重型化。广东如此布局,某种意义上,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
在广东的整体布局中,以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海洋产业首当为重,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和能源四大临海工业基地。而事实上,这种笼统的说法,分解到各个城市,各自的优势是很明晰的。所谓的港口海运,主要是深圳和湛江,临港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湛江,茂名和汕头等两翼,造船、钢铁和石油,基本落户于此。滨海旅游,当然是深圳这样的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广州和深圳,由于本身经济发达,更偏重高新技术,医药,海洋生物等领域。而由于环境保护的压力,广州更是将部分石油和钢铁项目,迁移到了湛江。
不过,就当下而言,广东海洋经济,其真实的布局,主要在于西翼,而在西翼城市中,又主要是以茂名和湛江为主。所以,茂名与湛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争雄,将是一场长期的竞争。
2009年,茂名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占全市GDP8.3%,属于茂名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茂名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是,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200亿元,占全市GDP中比重上升至10%以上。
就茂名而言,其海洋产业布局,更应该接近浙江模式,即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来综合本土大企业不足的缺点,先做大经济总量再说。如此,未来茂名海洋经济的结构,应该是二一三,优先发展石化等工业,发挥罗非鱼的传统海洋农业的优势,兼顾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第三产业,这与广东整体的三二一有很大的区别。
茂名近年来大力实施“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战略。以环水东湾、环博贺湾和博贺一南海岸带,打造三大功能组团,构建“两湾一带”海洋开发格局。其目标是“三年再造一个茂名石化、十年再建一个海滨新城”
茂名目前最大的优势,是石化产业,中石油驻足茂名数十年,茂名石化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石化产业已成茂名生命线。同时,在广东乃至全国布局中,将粤西打造成中国重要重化工业基地,乃是应有之义。2005年,《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工业化专项规划》明确把茂名定位为沿海石化工业基地,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中,茂名是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九大炼油基地之一,也是粤东、粤西唯一被列入这九大基地的城市。前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曾两次亲临茂名,提出了“把茂名建成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城市”。
目前,茂名意境初步形成了碳四、碳五、碳九、芳烃、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橡塑加工七大系列产品的石化产业链。但是,茂名石化产业,产业链仍不完善。目前,茂名石化上游与中下游产品的比例为1:0.5,如果这个比例提高到1:2以上,10年内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而如果茂名能够实现以国际通行的1:50增长系数,茂名下游延伸产品开发,则可产生7500亿元的产值。
此外,茂名重化工业的赌注全部押在石化产业,亦有风大风险。目前,湛江的石化产业来势凶猛,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湛江的基地都超过100亿吨,同时,湛江的钢铁产业,亦横空出世,宝钢在湛江的投资,将达到2000万吨,先期投资达700亿,石油与钢铁的投资,等于再造两个湛江。而目前,茂名除石化之外,很少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临港工业。在未来,冶金,电力,船舶修造,能源,装备,食品等行业亦应该成为茂名的重点工业产业。博贺新港钢铁加工能力仅有100万吨,与湛江钢铁相距太远,未来需要大规模扩张。
茂名海洋经济的另外一个重点,是海洋渔业。茂名全球最大的罗非鱼产地。未来可重点建设水东海洋水产品加工园区,以及博贺、树仔海洋水产品加工区。
虽然茂名亦是港口城市,100年前曾被列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博贺新港还被交通部定位为广东省沿海重要港口,但是,无论是在广东还是北部湾的港口布局中,茂名均不占优势。茂名虽然港口规划吞吐能力3.5亿吨,但是, 2009年茂名港吞吐量只有2122万吨,比起湛江港上亿吨的吞吐量,差距太大。大西南出海口主要由湛江港承担, 茂名港只是补充,这是两地的先天地理特性决定的。茂名的港口战略空间有限,粤西乃至大西南物流和航运中心的设想,恐难实现。
同时,2009年茂名海洋旅游业收入达20亿元,但是,相对深圳,珠海等旅游业发达的海滨城市,则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与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茂名虽然拥有西江温泉、放鸡岛、龙头山、天马山等重要项目,在旅游方面单兵突进的可能性并不大。
作为新兴产业的部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众多沿海城市追逐的热点,但是,同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与当地整体产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息息相关,以茂名目前的实力,进军海洋高新就是领域,亦不太现实。经济和科研实力出众的广州和深圳,在海洋高新技术领域当仁不让。
茂名能否实现十年再造一个海滨新城,充满诸多悬念。
此外,一个严酷的事实是,虽然新加坡,香港以及国内的大陆的广州,深圳,宁波,青岛等滨海城市都是发达城市,但是,其初期都是以工业起家,新加坡虽然是世界第三个炼油基地,临海工业发达,但是,新加坡当年的崛起,却是靠承接当时日本和欧美的电子,以制造业起家。香港也是如此,虽然香港的临港工业发达,当年也是在六七十年代,承接了全球制造业的转移,香港的精工制造,手表等,一度称雄于全球。反是近十年,由于产业空心化,地产成为主业,反导致衰落。
以制造业起家。等制造业发达之后,再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这是一切现代发达城市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亦不可逃避。除非是澳门、拉斯维加斯、巴拿马等或者自由港,或者是有特殊的政策和战略地位的城市。
在未来,茂名的发展,还是需要继续立足工业,加大工业化进程,并且临海工业与本土工业都不可偏废,如果本土工业薄弱,则有可能看到海洋经济的机会,但是却不得入其门。
茂名海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