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向的理论与通行仪轨


  回向二字,对学佛修道的人非常重要,华严经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最后第十行愿就是普皆回向,什么是回向呢?无论做什么善事,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具备有万种功德,我们念佛后,将无量无边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摄起来,朝向一定的目标送出去,这称为回向。关于回向在华严经上有详细的分析解释,总共有四种意义。 

  (一)回因向果 

  一切事有因必有果,如播稻种于田土中是因,将来成长为稻谷是果,念佛修行的人,念佛就是因,是希望命终以后有个好结果,不再轮回六道。一般不知学佛修道的人,平时胡乱作为,等到命终时,茫然不知投生到何处。所以念佛修行的人,心较安定,因为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有一个大目标存在,无论在家或出社会,守住本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希望将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当我们做种种善事时,要将功德收摄起来,向西方净土送出去,念佛或行一切善事,都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结果而做,如此回向称为回因向果。 

  (二)回小向大 

  平时行善做功德,一般人不知回向,将来只得小福报,小善因得小善果,大善因得大善果。回小向大是指行善做功德,不企求人间的福报,而将它回向西方极乐净土,这是念佛行善的第一层目的。第二层目的是为了能真正快速成就佛果,这是大结果。什么小因能成大果呢?在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阿罗汉为自己了生死,不愿度化众生,大乘则发菩提心, 

  不仅自度而且度他,念佛做一切功德是为了自度度他发菩提心,发的心量大,念佛行善的功德就变大了。 

  (三)回自向他 

  自即自己,将一切善的功德全数回向他,他指法界众生。在四十二章经佛作一比喻曰「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可见自己手中的烛火传送到他人手中,使各处大放光明,如此功德非但未减少,反而加倍的增长。所以念回向文必须真心至诚回向给一切众生,功德才能无限制的增加。 

  (四)回事向理 

  佛法将万事万物分为「事」「理」两方面,一、事,事相指看得见的一切事物。二、理,道理指只能体会、说明而看不到的道理。深一层的道理即是理性,宇宙问的万事万物是如何来的,总源头在何处,这就是理性,万法唯心造,万法都是我们的心性变造出来的,真如本性虽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是存在的,依华严经的解释,万事万物是心性所变造的,故万法和心性是合为一体的,万法既然是心性所变造的,其本体即是真如本性。我们所见到的事物,若不被外面的现相所执着,我们就能直接悟到事物的本体心性,故华严经中的四种无碍,最根本的是事理无碍,看得见的事相和看不见的理性是相同的。但一般人只看到外表的事相,却看不到真正的理性,无法体会万事万物皆是因缘所生的,是无自性的;如能悟到万事万物是空性的,就是事理无碍。回事向理,是希望将一切事相的功德回向到真如本性,如能体悟到真如本性即成佛了。修净土的人,若能对所作的一切功德不执着,又能将它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如此即回事向理。

  以上是四种回向的意义,我们作回向时能存此四种心,即能真正达到回向的作用。

  「回向」的精神也是源自大乘佛法的,密宗白教刚波巴大师这样说道:「无论修持任何法门,在结尾一定要作回向,回向的真谛意义是无论我们积聚了什麼功德或善业,都不贪执或只想自己拥有,而愿以此功与一切众生分享。」对啦!当我们要回向前,就抱持著「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的心,这即是大乘思想的特质。 

  很多人因为自以为不去执着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皆不去好好回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势。不重视回向,会导致大量功德转化为人天福报,为将来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碍。所以每个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转向出世间的种种成佛利益。而且放生行为,因其是有为法中最为殊胜的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垦,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现报,所以放生者切要善于回向。免大量功德流于人天无意义消耗的福报也。 

  该如何回向和发愿呢?在每一次打坐、放生等善事结束之际,就应当将这些善业进行回向。普通的回向方法以前也讲过,即“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加入“愿以此善根,往生极乐刹”的心愿,这是回向的方法。其次,每次发愿的时候,也要加入“愿我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愿。发愿与回向的差别是:发愿时有无善业可以依托。比如说,在做完善事之后发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样……怎样……”,这叫作回向。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作了善业,可以说依靠我们的善根而发愿,即是回向;那么什么是发愿呢?无论有没有行善,心里所发的一切愿望,都叫作发愿。其特点是,发愿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们能时常发愿:“祝愿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死亡之后,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时最好能常常这样发愿。今后,我们无论是回向或是发愿时,一定要在普通的发愿和回向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每次都要加,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一般回向是先小后大,即先回向特定的对象,然后进行法界回向。回向譬如是银行存钱一样,把每天做的功德存起来,计划去成就一件什么事,什么目的。久而久之,存款数到了,量变就能达到质变。我们可能在当下,无法做到利益一切众生,没有能力帮助,度化一切众生,但是呢,我们首先要从心态上,心理认识上,要有这个思想,心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来利益众生,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积累功德啊。有人就是在每天晚课后进行一次一天的总回向!不过,能在每一次修法,乃至于我们平时念了几声佛号咒语,都接着就回向,是最好的。如果平时在路上,因为情况不便,就简单一些,起心动念即是回向了,有这个心念就行了,简单回向给阿耨多罗三菩提,或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回向冤亲债主,历代宗亲得到超拔,只要有这个起心动念就回向了。也可以在每天晚上进行一次一天的总回向,把今天所修行之功德回向给自己的发愿,就行了。

  再来解释平常通用的回向文。 

  一、小回向,即针对特定对象的回向。某某(称诵经人自己的名字)愿以此诵经功德,回向给某某(称名)历生历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眷属、孤魂野鬼,愿你们听闻佛法,开大智慧,离苦得乐,早生善处或往生极乐。(念三遍) 

  二、大回向,即法界回向,从各种回向偈中任选其一即可。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愿将一切善功德,回向庄严佛净土。真正的庄严,是在念佛时以至诚恳切的心,无一丝妄念,念到一心不乱,此时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修行最重要是修心,将过去一切妄念渐渐收摄起来,变成与佛相同,心如此庄严才是真正的庄严,将此心的庄严回向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此即「回事向理」。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这二句属「回自向他」,他指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政治领袖恩及三宝恩。又将一切功德回向三恶道的众生:畜生、饿鬼、地狱,使他们能速速远离痛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这二句属「回小向大」,是指如有亲耳听闻的一切众生,全数都发出菩提心,上求下化,最后成就佛道。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希望尽此世的业报身后,与其它九法界的众生,同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回因向果」。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是末了结归皈敬三宝,三句分别为佛宝、僧宝与法宝。须知,一切佛家的法事,皆因三宝加持力而得成就;例如受戒时,即在皈依三宝的羯磨中得戒,可见其重要性。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为了标新立异,故意将这三句省略,那是不大好的。以上简单介绍回向文的意义,希望大家都能以至诚恳切的心念回向文,期能真正得到回向的利益。(如幻居士讲述●摘录明伦杂志)

      通用回向文

     日常功课回向文一:

       弟子_________愿以此所诵《****经》_____部(或念佛菩萨圣号二小时)之功德,回向给弟子_______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祈请南无大慈大悲******佛(菩萨) 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_______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注:此回向文是专门指定回向给自己或亲友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不用于做其他的回向。也称专回向,小回向。

  附小回向偈:如果得重病、夫妻不和、子女不孝、事业不顺等等,皆是业报现前,怨亲债主已来索债,我们要用功诵经或者念佛菩萨圣号,做功德回向给累生累世的怨亲债主,求佛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这样种种困难自然改善,这是根本解决之道。每日所做一切功德(诵经、念佛、求忏悔、行善等),要指定回向给怨亲债主,直到困难改善解决为止,这是从我们所欠业债的轻重缓急的角度来看,进行的回向,是非常合理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生生世世父母,师长和无始劫以来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怨亲债主,过去故杀、错杀、误杀的一切生灵及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除碍解苦,得大利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同圆种智。

常用回向文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此偈,最常用,此是大回向,也就是法界回向。

  日常功课回向文三: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注:此为普回向,大回向。

 


        附:在大回向后面,可加上自己意愿的特别回向(小回向): 
某某愿以此功德,特别回向某某历生历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父母眷属,愿你们听闻佛法,开大智慧,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三遍)
        或者,自己有其它的什么愿望,也可以在大回向后面附着,只要如理如法,都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至少不会有什么过失。

日常功课回向文四:

愿以此修持之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回向无尽虚空界,普愿法界众生,一时同获法益,同沾法喜!+  常持之咒三到七遍

 祈愿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早证菩提!+  常持之咒三到七遍

  

常用的晚间睡前总回向文 (每晚睡前可诵读一遍)

愿以今日修行积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他们全部破迷开悟、出离苦海、离苦得乐。 

愿以今日修行积善所有功德,回向全世界所有人,祈求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愿以今日修行积善所有功德,回向所有冤家债主,愿消一切新仇旧恨,共做同修,同去西方极乐世界。 

愿以今日修行积善所有功德,回向西方净土,愿我今生命终后,能蒙佛菩萨慈悲接引,速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愿以今日修行积善所有功德,回向一切佛菩萨,祈我全家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众生。 

全部归正觉,不负佛深恩。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尽此一报身,同归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这个回向文,是以导归极乐的回向,如各位有其它心愿的,可以念其它佛菩萨名号,也可以念本尊、上师等,或回向给药师佛净土的,或其它净土的,可以换成其它佛菩萨名号。



 

版权归佛陀所有,欢迎复印流通。

 

以《普贤行愿品》中的精华八句作回向,非常殊胜

  注:时间充足,最好念《普贤行愿品》颂词全文作回向。

  ===========================

  《普贤行愿品》中的精华八句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圆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圆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颂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以上为下文的摘录

  ===============================================================

  回 向 殊 胜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它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是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样真心诚意地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颂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嗔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嗔恨心。生起严重的嗔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嗔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嗔恨心,它能毁坏无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在此,还有一些需要强调、值得注意的事项:  

  第一、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发愿或回向时,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菩提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发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  

  第二、佛经中记载:每当我们回向时,无论所做善业是大、是小,决不能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从而获得转轮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长寿……”等人天、声闻乘之愿;而是应该发愿:“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生生世世成为众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众生的人),成为度化众生的人。”这样专心致志地发愿回向,就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圆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圆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无垢光尊者讲过,所有的善业,无论大小,都不能离开这三个框架,都要夹于此三殊胜中间。如果不离开三殊胜,则所做的一切善业皆为解脱道;如果离开这三种殊胜,即使表面上再伟大、再深广,也不是解脱道。所以,这三个殊胜非常重要。  

  对我们多数人而言,虽然目前很难做到无缘殊胜,但也可以暂时以相似的无缘殊胜来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发心与回向殊胜,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为基础。正如体肓运动员为了取得异于常人的成绩,就要提前锻炼一样,要发如此伟大的誓愿,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没有修行,就不可能发此大愿。希望每一个修行人都能重视、实践这三个殊胜,尤其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至于其它的修法,在将基础打牢以后再修也不迟。 

  以上节选自慈诚罗珠堪布《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