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楼式中最新模式的悖论式


新家园网讯,早在2009年,曾一度主导新加坡公屋计划的负责人、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教授在广州中山大学表示,中国的公共住宅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速度和降低成本,同时应在保障对象之间做出精心选择。

新加坡公租房的推出是为了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难问题,中低收入家庭皆可申请,而在中国,符合申请标准者却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夹心层”——即所谓“中等阶层”,而是一群接近于低保困难户的“次贫困阶层”,或者是有城市户口的绝对贫苦户。

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底层群体理应受到优先照顾,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解决“中等阶层”的住房问题,对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与低收入群体的“输血型福利”不同,“中等阶层”往往具备很强的造血能力。以人才公寓的居住者为例,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体面的工作以及可观的薪水,但高企的房价却一再压制他们的消费冲动。这对如今急于拉动内需的中国政府而言,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方面。

 

 

 

文章推荐: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最引人注目的巨型太阳能超级树

                  新加坡清新幽居 夏日度假首选

                  新加坡预购组屋价格偏高 津贴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