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继续引领“增财”路


  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财政收入22.5亿元,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工业。

  2005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87亿元,突破10亿元大关。

  2010年,“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0.12亿元,突破30亿元大关。

  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40亿元。

  10亿,30亿,40亿,短短几年内,财政收入实现“三级跳”,背后折射的是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跨越,是“工业强市”战略的成功实施,更是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实践。

  据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32.9%;规模工业销售产值241.9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市实现第二产业税收136631万元,同比增长43.7%,增幅创近年新高。

  财政收入是反映一个地方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市财政“钱袋子”鼓不鼓得起来,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而财政收入结构的完善,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镜鉴。只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财政收入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充满后劲。

  纵观我市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已越来越大。这正是我们“钱袋子”鼓起来的主要原因。

  “这是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的结果,而工业作为一号工程,其贡献最大。”市经发局局长汪其顺认为,“抓工业仍是第一号‘杀手锏’, 我市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势强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得益于多年来坚持抓工业经济打下的坚实基础。”

  “科学看待三次产业,才能把握时机出击。放眼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县级市绝大多数都注重抓好工业。”汪其顺认为。

  回望5年前,我们可以发现,我市工业经济还存在总量不大、层次不高、支撑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2006年底,我市开始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市”第一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的“三大发展”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新路。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走得稳才能变强大。此后,我市一步一个脚印,破解各种要素制约,实行以“工业强市”为指引的五大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蓝图愈见清晰。有了工业这个第一保障,财政增收也逐渐转向结构合理、三次产业共扩财源的全新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我市深入实施“百亿产业、十亿企业、亿元纳税大户”培育计划,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我市首个百亿产业。陆续改造提升电线电缆、绿色照明、复合装饰材料、精密元器件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了临安工业经济结构,夯实了发展基础。

  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市委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作出了抓投入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重民生求和谐、优环境增活力的部署,并明确提出了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也使财政增收的结构更趋合理。

  继续夯实可持续发展之基

  万丈高楼,起于坚强根基。运筹帷幄,乃至决胜千里。

  我市总面积3126.8平方公里,地处钱塘江、太湖两大水系源头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区位地貌特征,让我市在工业发展的路子上走得比其他县市更加艰辛。

  “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工业,这无异于戴着镣铐舞蹈。”市发改局一位负责人说,实现科学合理节约用地,提高项目招引门槛,从招商引资提升到选商择资,这是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强弱可以易位,长短也能互补。弱势如何转化为优势,是古老中国哲学里的命题,如今成了摆在我市发展路子上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

  生态、区位优势的日益凸显,这是我市的强项。若能保护好生态,打响这一品牌,筑好巢,何愁无凤来栖息?

  有鉴于此,尽管面临的压力巨大,我市仍然在继续做好生态保护方面毫不含糊,坚持“生态立市”战略,让许多专家钦佩。

  被称作国务院智囊团成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在我市2008年召开的一次论坛上,对这种发展给予了“注重生态文明”的高度评价。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有了长久发展之基。”市招商局局长张发平说。最近几年,一批在全国久负盛名的企业被挡在门外,因为为了保护环境。

  一家全国闻名的某啤酒企业,曾相中我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欲落户经济开发区。其诚意也一度让我市决策层动心,但因为在废水处理这个关键问题上,未能满足我市环保要求,市委主要领导当机立断,放弃引进该企业。

  “宁缺毋滥,招引项目不能只为了工业产值,‘大好高’是我们这几年坚持的招引原则。”张发平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转变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提出以“大好高”为目标、以“生态、科技、税源”为标准,推进招强引优、招院引所和招才引智“三招三引”的工作思路,我市才实现了由完不成招商任务到连续三年获得杭州市先进的历史性跨越。

  近几年,我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的排名不断前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位居杭州五县市首位,一批国字号“绿色招牌”仍然向我市举起橄榄枝。我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县级市中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首个碳汇林业示范区,并先后获得了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殊荣。

  牵紧牛鼻绳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抓工业的牛鼻子必须先抓紧牛鼻绳。

  在今年年初制定的2011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指导性计划中,经济开发区全年的工业销售产值目标额为234亿,占全市今年940亿任务的近1/4,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近年来,我市抢抓杭州产业梯度转移机遇,一批杭字号企业先后落户我市,我市2001年建立的经济开发区也翻开了其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杭叉、杭氧、杭机、西子富沃德,一个个杭州人曾经为之骄傲的装备制造业排头兵,像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和我市其他产业一起,在钱王故里共同奏响了“工业之歌”。

  今年前五个月,经济开发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91.4亿元,以杭氧、杭叉、西子富沃德等为主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65亿元,占全部产值的72.4%,杭资企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乘着杭资企业的发展东风,今年开发区继续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开发区内列入市重点工业项目的有8个、重点预备项目3个。目前,德谦杭州锻造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万马药业搬迁及芪明颗粒产业化项目二期厂房结顶;大叉车项目制造车间、物流配送中心及试验检测中心加紧施工;年产30000吨EVA太阳能电池胶膜生产线技改项目十条小生产线已经到位,一条大生产线试机。超高压绝缘料生产项目进入试生产;年产6470公里智能电网专用电缆建设项目部分设备合同签订;同时,鸿雁电器产业园、西子联合电梯部件产业园正抓紧做好开工建设准备工作。天煌数码科技产业园等三个重点预备项目前期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在最近几次由杭叉、杭氧等企业组织的产业对接会上,我市数百家企业先后参加,今朝照明、钱王机械等一批企业成为杭资企业供货商,杭资企业产业集群效应也初步显现。

  可以预见,在十周年庆典上,开发区将会交上更加辉煌的成绩单。

  转型升级 秀出曼妙舞姿

  戴着镣铐舞蹈,舞姿如何才能曼妙?

  “首先要工业扩量提质。”市经发局局长汪其顺认为,我市近几年突出抓好了思路谋划、要素保障、加大投入、科技创新和环境优化等工作,推动工业跨越发展进而转型升级。

  “当然,三次产业还须坚持‘二三一’的梯队模式。”发改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我市工业空间布局打破经济开发区一家独大局面,在平台开发上狠下功夫,收效甚好。

  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全省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的有利契机,推动“向山要地、工业上山、承接转移”,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复垦、争取戴帽指标等各种途径,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不断夯实工业基础。

  夯实工业基础,平台建设要先行。2006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204亿元,新增平台面积20241亩。杭氧、杭叉等大企业大集团建成投产,易辰孚特、西子联合电梯零部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并涌现出了福斯特等56家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上市公司和91家亿元企业,工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工业经济不断加快发展。

  自2007年开始,我市连续多年开展项目攻坚活动,成为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要载体。到2010年为止,我市共实施重点项目建设229个,重点项目建设数量与年俱增,今年我市又确定92个重点建设项目,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为历年之最。

  重点项目建设大大完成完善了我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杭徽高速、13省道、16省道、昌文线昌化至湍口段改建工程、汽车东站改扩建等顺利建成通车投用。文一西路延伸段、18省道龙岗至鱼跳段改建工程、长西线支线今年将陆续建成通车,长西线主线建设将全面铺开。14省道、02省道复线、临金高速等项目前期紧锣密鼓进行。青山湖(科技城)客货运中心、临安汽车北站(临安公交总站)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锦城城市防洪工程、锦南新城、集镇污水处理工程、万马路北延(新民-新环城北)等城市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工程先后开工建设,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速发展。

  借助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大产业的四大工程建设,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一定有回报。去年,我市限上工业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杭州七区(县、市)前列,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去年实现财政总收入首次超30亿元,实现规模工业销售产值531.7亿元,比2006年增长139.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223.4亿元,增幅居杭州七区(县、市)首位。

  据市财政局一位负责人分析,按此发展势头,预计到2015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47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将超1000亿元,财政收入将达到7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4万元和2万元左右。——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