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产业链”:魔方,还是魔幻?


  中国产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而不强: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中粮集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而不强:规模大企,品牌小企”。从规模角度来看,中粮集团是世界500强,中国食品工业“一哥”,营业收入1000亿以上的“盘子”就这一个;而娃哈哈不过500亿,只有中粮集团一半大!可是,从品牌角度来看,反差立现,娃哈哈是中国食品行业的品牌“一哥”,中粮集团旗下的长城、福临门、金帝等当家品牌都稍逊风骚,在品牌位势上,要比娃哈哈低一等。

  如今,中粮集团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品牌弱势了,开始在电视上大打广告,强势诉求:“产业链、好产品”。很多老百姓看了这个广告都是一头雾水,很多专家对那个“产业链”的提法,更是“口诛笔伐”。这也情有可原,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几个人搞得清产业链到底是什么东东的?在老百姓的脑中,与“链”联系最密切的物体,就是“自行车链子”;与链联系最贴近的口语,就是“掉链子”!中粮犯了一个传播大忌,用专业术语来对大众传播,就像期望老百姓搞清楚微积分一样,行不通!对于专家来说,有人把中粮集团的产业链想象成了“竹签”,把种植、养殖、物流、销售等环节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也有人把中粮集团的产业链想象成了一条“蛇”,九曲十八弯、绵延向前行!

  我们禁不住想问,中粮集团的产业链到底长什么“模样”?果真如上所述吗?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宁高宁站在无限风光的顶峰上朝我拈花微笑!恰如那句俗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一个层次上看似错误的事情,上个层次可能就变成正确的了!因为所处的层次不同,境界自然大不同,所以无法有效对话,只能以心传心。我想,高瞻远瞩的宁高宁,可能早就成竹在胸了,我们姑且妄自揣测一番。

  宁高宁祖籍山东滨州,崔涛的祖籍也在滨州,可谓是“老乡”了!崔涛饱读了近万本经营管理方面的着作,如今,书橱里只剩下了不到10本,其中一本就是宁高宁的处女作《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我至少看了100遍,接下来,还要看1000遍,这本书启发了我无限的“潜能”,可谓是“知音”了!可惜的是,“知音”比“观音”还少!

  大众眼中的“产业链”,长什么“模样”?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今的中粮集团不过是一头大而不强的“大肥猪”而已,为了变成一头强大无比的“巨象”,只好猪鼻子里插葱——“装象”。“产业链”就是插在鼻子里的那根“葱”!恰如蒙娜丽莎那迷倒众人的“没人看得懂”的微笑,恰似“人人都以为自己傻得看不清”的皇帝的新装,中粮集团对大众强力诉求“产业链”的目的,就是像模像样、装模作样、大模大样,让人觉得中粮很“大”,虽然中粮实质上不够“强”,但是“大”可以让人觉得很“强”。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你未必真的有,只要别人认为你有,你就真的有了;让别人认为你有,比你实际拥有更重要。冯仑在《野蛮成长》一书中写到,如果你手里有20万现金,如何在上海快速创富呢?他的方法是在上海最高级的酒店请客,请上海最富的人来赴宴,一晚上就把20万统统花光,以后,好生意自然会送上门来,这20万买来的是实力,别人眼中的实力。做企业有四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是事、市、势和时,中粮集团面向大众强力诉求“产业链”的举措,最终谋的是“势”!唯一让我忧心的是中粮此举是不是“恰逢其时”?时势造英雄,“时”在“势”之前!

  虽然“产业链”可以让众人感知到中粮之“大”,进而延伸联想到中粮之“强”,但是,“产业链”与“好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那么直接,在老百姓的脑中还缺乏这个“链接”!因为茅台、娃哈哈、农夫山泉等没有产业链的大牌,照样提供了好产品,中粮集团此举会不会像赵本山小品中的那句戏言:“公鸡下蛋,不是自己的活,也干得好好的!”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遥想当年,如果毛泽东提出的不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而是代之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会是什么结果?拉近镜头,以当下最火的有机食品行业来说,“有机食品”这个名称,就没有“绿色食品”或者“生态食品”来得那么直接、离大众的距离那么近;“有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有机化学”,本来是最纯净的食品,却让人感觉“化学味”十足了,反而阻滞了有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与之类似,中粮集团的“产业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掉链子”,本来是希望通过全产业链的全面管控,产出更安全、优质的好产品,结果却可能是反效果,让人们更加提心吊胆了!电脑安全危机频发,“360安全卫士”杀毒软件,所向披靡!在食品安全频发的今天,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老百姓心中第一重要的“头等大事”,中粮集团的“产业链”就相当于食品行业的“360安全卫士”。

  高僧说的通常都是贴心、暖心又安心的家常话,用“安全链”或者“健康链”来替代“产业链”,既通俗易懂、又安心定心,在不影响中粮之“大”的情况下,还进一步强化了中粮之“责任感”,这才是老大该做的“大事”!“安全链”或者“健康链”与“好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大众脑中无缝链接,与大众生活无缝对接!

  专家眼中的“产业链”,长什么“模样”?

  要从专业上来理清中粮集团的“产业链”,就必须先理清“产业链”的源头。中粮集团下属有七大上市公司、九大业务板块,为了将这些公司和业务统合综效,宁高宁从华润集团调任中粮集团后,高屋建瓴地将中粮的企业战略确定为“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也可以解读成“多元化下的专业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协同”!

  如何实现“协同”呢?宁高宁师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希望通过“自然之源,重塑你我”!万法归一,最终,宁高宁将“自然之源”统一到“产业链”上来,恰似GE将多元化业务统一到“科技”,维珍将多元化业务统一到“另类”,苹果将多元化业务统一到“时尚”,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集团将其世界上最多元化的业务统一到“价值”。

  中粮集团“产业链”的全称,应该叫“全产业链”,也就是说,中粮集团内部有着“多条产业链”,而不是仅有“一条产业链”,所以当下宁高宁希望实现的协同,不只是一条产业链的协同运作,而是多条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粮集团的所谓“全产业链”,既不是一个“糖葫芦”,也不是一条“蛇”,而是一列“动车组”。“糖葫芦”,中间的竹签一断裂,就散架了;“蛇”被打中七寸,就惨死了;“动车组”却不同,打死一节车厢,并无损整体的正常运行,因为每一节车厢都是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各自的动力源,同时,还能协同参与整体运行!

  如果按照“动车组”来定义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实现“协同”并没有那么难!问题是,“协同”是否就是宁高宁想要的终极战略目的呢?其实,中粮集团“全产业链”的“协同”,只是初级目的,只是为了最大化地降低成本,然而,降低成本是有一定限度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宁高宁在中粮集团倡导“全产业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起“全价值链”,获取空间无限的“定价权”。

  问题是如何才能获得空间无限的“定价权”呢?“物以稀为贵”是永恒的价值定律,只有达到“相对垄断”,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才可能转化为“全价值链”!如何达成“相对垄断”呢?宁高宁发现了产业资本的力量,希望通过并购重组来达成!用一列“动车组”来描绘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已经远远不够,动车组的协同力无论如何强大,都只能体现在“线”上;而“全价值链”的构建,则是在“面”上完成的!所以,宁高宁玩的不是“动车组”,而是“魔方”!

  你玩过魔方吗?我想是的,你一定玩过,一个由六种颜色、六个面、每个面六个方块组成的立方体,看似再简单不过的玩具,却有着无数种组合,你只需轻轻一转,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魔幻世界,为了把每个面上杂乱的色块重组成同一个颜色,看似容易,真正要做到却绝非易事。你知道要解开一个魔方的可能性有多少吗?4.3*10的19次方,约等于4300亿亿;但是对于魔方高手来说,他只需转动52下,用不到22秒(最新世界记录)的时间就能解决。

  宁高宁是否真的在玩“魔方”呢?近年来,宁高宁有一个大动作,把中粮的LOGO给换了,换成了一个“阳”光灿烂的“魔方”!如果你觉得这有些牵强的话,你再回想一下宁高宁的一系列资本运作就明白了:收购蒙牛股权,接管五谷道场,洽购陕西西凤,拿下万威客,你是否被搞得眼花缭乱了呢?如果你已经感觉到眩晕那就对了,玩过“魔方”的人都有此感,但是玩“魔方”的高手却是“成竹在胸”,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问题是宁高宁是否真的是“胸有成竹”呢?还是与我等凡胎肉眼一样,被乱花迷了眼呢?如果你只是从“产业链”的低级层面来看,肯定是被迷倒了,一会儿是酒,一会儿是牛奶,一会儿是方便面,一会儿又换成了醋。如果你更上层楼,从“价值链”的层面来俯视,就一目了然了,宁高宁的所有收购动作,几乎都是在为其种的粮食、饲养的牲畜等自然资源寻找“附加值提升”的“品牌附体”!非常遗憾的是,如“蒙牛”一般优质的“品牌附体”太少了。

  成功必备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永远排在第一位;时势造英雄,选时永远比谋势更重要!巴菲特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之所以如此强大,股价创世界之最,主要是因为那个“包袱”里装着可口可乐、宝洁、强生、沃尔玛等优质公司的股权。巴菲特之所以不可复制,主要是因为现在很难有机会廉价买到那些优质公司的股权了!宁高宁的“魔方”最终能否圆满完成,最大的变数也在此!

  如果娃哈哈肯卖,如果张裕肯卖,如果茅台肯卖,如果王老吉肯卖,中粮集团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吃下!问题是,中国食品行业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品牌商吃经销商”,品牌商的现金流充足得很,根本不差钱。至今,娃哈哈还没有上市欲望,就是因为经销商送的免息贷款都花不完。可见,在食品行业,资本的力量太有限了!宁高宁的资本“魔方”玩起来就有些不太灵光了,像蒙牛、五谷道场这样的大好购并机会,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雪上加霜的是,进入食品行业的资本大鳄越来越多,网易开始养猪了,京东商城开始种大米了,联想控股更是大举进军农业,号称要进行食品行业全产业投资!

  那么,这是否决定了宁高宁的“魔方”就注定要失败了呢?也没有那么悲观,换个思路的话,可能海阔天空!过去,企业在高端人才使用上,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要想使用,必先拥有”,后来,就有企业率先想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变通办法,不仅有众多高才可选,而且成本还低得多,用起来不仅顺手,还省去了很多麻烦,可谓“思路一变天地宽”!这种思路转用到中粮集团上来,照样可行,宁高宁旋动“魔方”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那么,无论是借鸡生出来的蛋,还是自家鸡生出来的蛋,只要能卖出高价的就是好蛋!五粮液品牌不卖,可是新华联集团的金六福却借助五粮液赚了很多白银,史玉柱的黄金酒也借助五粮液赚了很多真金!中粮集团推出的悦活品牌之所以做得不温不火,就是因为不懂“借双飞行鞋穿上,也能飞得很高”!

  中粮集团在并购重组中扮演的角色,好似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扬子鳄”;如果中粮集团肯换个角色,变成像“碘化银”一样的“集成商”,不仅可以“人工降雨、福泽万家”,而且可以“饱食无忧”。以酒水行业为例来说明,中粮集团完全可以集成一个“中国名酒帝国”,茅台作为酱香型代表,五粮液作为浓香型代表,张裕作为葡萄酒代表,青岛啤酒作为啤酒代表,古越龙山作为黄酒代表,充分发挥酒水行业顶级品牌集群的合力,共同攻占国内市场,共同围击世界市场! “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的一切集成要素,早就万事俱备了,只欠宁高宁来集成了!正是,集大成者成大器!大器天成,自然之道!这不正是宁高宁一心谋求的“自然之源,重塑你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