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十二五”时期做大煤化工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打造煤化工产业集群 推动新一轮跨越发展

——黔西南“十二五”时期做大煤化工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彭 朝 鸿

 (原载:《贵州能源》2011年第三期)

黔西南:打造煤化工产业群推动跨越发展

 

近年来,黔西南州随着安龙重化工基地、普安煤化工产业带等煤化工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煤化工已逐步发展成为州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十二五”时期,黔西南州正结合州实际,按照“好中求快、快中求好”要求和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科学地谋划好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批新型煤化工产业园正在新建

 

黔西南州煤炭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州含煤总面积4352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5.89%;煤炭资源远景储量196.52亿吨,保有资源储量75.28亿吨其中详查和精查储量43.8亿吨,预测2000米以浅的资源量为160.37亿吨,全州初步探明13个含煤构造单元,分布于全州各县。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南昆铁路通车,拉近了黔西南州与沿海地区的距离以后,全州煤炭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2010年全州原煤产量已达1661.47万吨,是1982年建州时的27倍多,是2002年的将近4倍。

 

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黔西南州煤化工产业在以兴义化工总厂为龙头的化肥产业逐步做大的基础上,以焦炭为主的煤化工工业发展势头也比较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建设焦化厂59家,占地847亩,总投资14349万元,总生产能力达到416万吨/年。普安、安龙等县煤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正在加紧进行。

 

“十二五”时期,黔西南州已经形成大力构建煤化工产业体系的共识,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重点发展煤气化、煤焦化、煤制电石原料工业,进一步形成以基础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产品体系,推动“西煤西用”和资源就地转化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上下游配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煤制合成氨、尿素、甲醇、二甲醚、硝铵、天然气等深加工转化为重点,建成兴义清水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柳化硝铵、威舍兴化硝铵和万屯煤化工基地竞衡集团甲醇、兴仁巴铃煤化工基地煤制油和煤制天燃气等项目,积极推进贵州宜化、兴化、贵州柳化异地技改,进一步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煤制烯烃、煤制油等精细化工产业,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发展煤制电石及下游产业,加快建成安龙重化工基地二期工程。建成贞丰、晴隆、兴仁等县煤焦化项目,完成兴义金光冶金焦技改项目,支持发展煤焦油、焦炉煤气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煤制甲醇产能达到200万吨、合成氨100万吨、硝铵80万吨、电石100万吨、焦炭400万吨以上,打造全省最大的氮肥生产基地、最大铁合金用焦(炭)生产基地、最大电石生产基地。

 

 

 

           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受自然资源状况,地域区位态势,经济历史沿革等因素影响,黔西南州煤化工业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

 

其一是生产力配置与资源状况不协调。就装置水平而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全州焦化生产企业均属于限期关闭对象。有的企业报批时规模大,生产时规模小,按照企业上报生产装置能力,目前全州焦化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且规模偏小,布局凌乱,监控难度大。晴隆县由于有关部门和焦化厂业主对原煤资源量掌握不够,小型焦化厂发展过快过猛,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装置能力和原料供应能力悬殊过大,一些焦化厂甚至一建成就面临无米下锅的现实;贞丰县由于煤层低,采掘难度大,煤炭含硫高,热卡相对较大,针对有限的资源量而言,现有焦化厂生产能力基本饱和,加之焦化厂均为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整合做大煤焦企业难度较大。

 

其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大企业寥寥无几,化工产品过于单一,焦炭和化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它产品数量少,发展慢;生产原料消耗高,能耗高,成本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效益低;焦化企业装置水平偏低,产品单一,缺乏开发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的能力,导致煤炭资源利用率低,煤产品附加值低,基本停留在出卖原材料的层次上,前、后向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长,煤炭产业的煤炭气化、液化、煤气层开采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尚待起步。目前,兴仁、安龙、普安、贞丰、晴隆等县普遍只有改良焦生产厂,生产规模普遍在3-5万吨之间,现代化机焦厂凤毛麟角。

 

其三是环保问题突出。由于集约化程度低,生产装置规模小,布局过于分散凌乱,化工“三废”综合治理欠账较多,环境治理任务重,环保问题成为困扰黔西南州煤化工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推动跨越需走新型煤化工之路

 

近年来,随着煤炭液化、甲醇制烯烃、二甲醚、煤化工联产等新型煤化工技术研究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正迎来一个新的煤化工时代。本世纪将是中国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代黔西南州煤质好,发热量高,是煤化工的理想原料和燃料,全州煤化工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极好机遇

 

据调查:广东省每年需从省外调入3500万吨左右煤炭才能满足该省需求。广西每年生产煤炭量仅1000万吨左右,且煤质差,发热量低,每年需要由外省供应2000万吨左右。盘县、富源电厂每年需要黔西南州煤炭80—100万吨以上。随着州内火电项目的实施,州内每年增加用煤量720万吨,将进一步拉动煤炭资源的需求,预计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黔西南州煤炭仍将呈卖方市场。

 

要从卖原煤和把煤简单用来发电的困境走出去,真正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大力推广应用洁净煤和水煤浆等技术,发展煤炭加工业,积极做好煤液化、煤气化研制开发,支持建设一批城市煤气工程发展新型煤化工是黔西南州的必然选择。

 

一是做强焦化。当前,中国炼焦工业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这恰恰是黔西南州的产业优势,应抓住机遇加快整合转型,做大做强。
二是做大化肥。通过煤气化—合成氨制造化肥是煤化工的又一途径。黔西南州具有煤、电资源组合优势,可考虑采用煤化工联产技术进一步做大产业,放大优势。

 

三是发展煤制油。黔西南州煤炭和水资源储量丰富,又靠近西南油品短缺市场在煤制油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前景广阔。

 

四是开发醇醚燃料。全国成功进行醇醚燃料试验的汽车已达到相当数量。作为一种替代燃料,醇醚具有可观的市场前景,不失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五是开发煤基合成材料。乙烯和丙烯是合成材料的基石,通过甲醇制造乙烯和丙烯再到开发合成材料是一条很好的产业途径,国家发改委将此列入了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煤炭是国内生产甲醇的主要原料,煤基甲醇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0%以上,今后甲醇消费仍然以化工需求为主这也应该成为黔西南州煤化工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头戏”。

 

 此外,必须把工业强州、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主导战略。实现工业率先发展、率先跨越、率先崛起,大力构建煤化工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煤气化、煤焦化、煤制电石原料工业,进一步形成以基础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产品体系,推动“西煤西用”和资源就地转化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上下游配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煤制甲醇产能达到200万吨、合成氨100万吨、硝铵80万吨、电石100万吨、焦炭400万吨以上,建成贞丰年产1.5万吨液体氰化钠扩建项目,建设年产3万吨固体氰化钠项目,积极发展氰化钠上下游产业链。利用中缅油气管道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强化规划引导和要素聚集,加快规划建设兴义市清水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兴义威舍工业园区、兴义郑万(郑屯、万屯)工业聚集区、兴义市轻工业园区、普安县工业聚集区、兴仁县工业聚集区、贞丰县(龙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贞丰县轻工业园区、晴隆县煤化工产业聚集区、晴隆沙子农特产业聚集区、黔西南州安龙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顶效工业聚集区、册亨巧马生态工业聚集区、望谟平洞农特产业聚集区等14个重大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到2015年,全州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成为全州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城镇化的重要支撑。